重温家书,让经典点亮心灯
■王相虎
想起了木心,便想起了他的《从前慢》。是呀,从前的从前,的确很慢,路途遥远,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一纸信笺,寄去的是绵绵的情思,寄去的是西楼的闲愁,相思之苦,别离之痛,让我们在眉头与心头之间,感受到了爱情的模样。
据央视专题片《书简阅中国》记载,1975年12月,考古专家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现了一座古墓,墓主人是秦朝的一位基层小吏,名叫喜。墓中除了其他文物外,考古人员惊奇地从中发现了两块木牍,是二弟黑夫和三弟惊写给大哥衷的信件,其要意有三,问候长辈,向家里要钱、布做衣裳,军功书是否寄到家。信件不长,但传递了不少信息。一是黑夫家从军三丁抽二,大哥留家侍奉老人,打理上下事务;二是秦朝的军服,外面的铠甲及外套由朝廷订制配发,而里面的内衣即袍由士兵个人自费裁做;三是秦国实行军功爵制,以战场杀敌多少论功赏爵,爵位可世袭。所以,士兵为了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在战场上杀敌勇猛,争立战功,视死如归,军功也就成为普通人上升的通道。
也许,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家书。黑夫和惊是小人物,无碑无传,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可曾想到这场邂逅,邂逅了家书,也就复活了他们青春的印迹,那些简短而鲜活的文字,让历史不再抽象,时空不再静默,成为自己的传奇。
如果说傅雷的译作奉献给读者的是文学大餐的话,那他的家书则是精美的特色小吃。傅雷对两个孩子的教育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教材亲自编制,课程亲自安排,以身作则,严格执行。他和儿子的来往书信,每封都抄录留底,有编号,有日期,一百二十五封家书承载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与期望。《傅雷家书》之所以被众多家长奉为圭臬,正是因为他不仅是傅聪的好老师,也是广大孩子和家长们的好老师,更是广大教师们的好老师,他对读者有着非常深远的启迪作用。
梁启超一生写给子女四百多封家书,总计百余万字,占他著作的十分之一,他的家书,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的家教典范。
与傅雷不同,梁启超的家书在教孩子读书、写字、规劝、励志之外,打破了传统,树立了“谈心”“抒怀”的新典型。他没有疾言厉色的训斥,没有居高临下的口气,只是一位慈祥仁爱的父亲和孩子作亲切知心的交谈。
曾国藩家书内容丰富,涉猎面广,行文从容镇定,挥笔自如,文辞隽永,语重心长。既有治政、治军、治家、用人的处世篇,又有劝学、修身、交友的教子篇,但更多的、极端重视的是对良好家风的传承。
续一份家书缘,让心感动。
书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脉的重要支撑。当今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思潮的多元,使我们对青少年忽略了规矩教育和处世规范的引导,加之资信爆炸,是非难辨,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明习俗有了缺失和下滑。这些问题的解决,靠什么?就靠我们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密码就蕴藏在国学典籍当中,蕴藏在家训、家风、家书这样的重要文化之中。若要改变,必须从家庭抓起,从一个人的素养抓起。
当今社会,通信手段的发达扼杀了古老而珍贵的情感,美好、动人的情感还来不及体验,瞬间便消失了。朋友之间,父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倾诉少了,相思挂念少了,知己般的心交少了。父辈的谆谆教诲、殷切期望缺少了家书表达的感动。所以,弘扬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希望我们每个家长都能动起手来,写写家书,与孩子真心地交流,像康熙在书信中对曹寅那样,赠你一朵小红花,便是知己。
新闻推荐
10月15日,参展人员在第130届广交会现场。(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新华社广州10月15日电(记者丁乐)第130届广交会15日正式开门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