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建筑“撑伞”,功夫要用在平时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朱文龙
据山西省文物局消息,受近日持续强降雨影响,截至10月10日12时,山西各地共上报1763处不可移动文物不同程度地出现险情,9座博物馆纪念馆出现小面积漏雨、部分构件损坏等情况。像平遥古城的一段城墙,便出现了坍塌。此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天龙山石窟、蒙山开化寺遗址也出现了漏水……可以说,如今很多山西古建筑都处在“生死边缘”。
根据最新的消息,当地相关部门已针对多处受损古建筑采取临时保护措施,降雨结束后立即启动修缮工作。国家文物局也派出专家组实地勘查掌握文物受影响情况,指导文物救灾工作,紧急拨付文物应急抢险资金,支持山西开展因灾受损文物应急、抢险、修复等,确保文物第一时间得到应急保护。此外,各地博物馆也接力发文,携手共“晋”,为山西古建筑撑起了一把“保护伞”。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山西古建筑受到的损害已经减到可能范围内的较低程度,让不少关心山西古建筑命运的网友暂时舒了一口气。
不过,也要看到,这些措施只是应急措施。相关部门更应该考虑的是,灾难过后这些古建筑应该如何保护。毕竟,文物常有,风雨只是偶至。事实上,这场四十年不遇的暴雨,只是一场“催化剂”,山西古建筑受损情况严重,真正的原因是平时保护不到位,例如一些偏远乡村的古建筑就缺少基本的保护,即便有相关修葺拨款,也没有花到“刀刃”上,很多时候都是让不专业的工匠“操刀”。这样的“保护”措施,显然无法抵御风雨的侵袭。
山西对古建筑的保护不到位,有着客观原因。山西的煤曾经点燃了全国一半的灯,但如今,随着资源的不断减少,山西的经济也遇到了发展瓶颈。过去几年,山西经济增速位于全国倒数,孝义、霍州二市还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山西对古建筑的保护自然“力有不逮”。
即便如此,山西也不能忽视对古建筑的保护。因为保护古建筑不是一时应急,而是为山西谋长远发展之举。古建筑不仅有历史文化价值,还有旅游价值,而文旅行业正是当下最具开发价值的风口。现阶段,有些地方甚至以“造古城”“造古建筑”的方式,来吸引游客的注意。山西坐拥如此多的古建筑资源,更应该在保护方面下足功夫,以保护好山西经济转型的希望。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旦被损坏,便无法复原。从这个角度而言,山西古建筑“蒙难”,也给全国其他地方,特别是一些文物大省提了个醒。为文物“撑伞”,功夫要用在平时。各地要像珍视绿水青山一样,珍视文物古迹,否则,等一切“都作了土”,再后悔就晚了。
新闻推荐
土木“双星伴月”14日和15日连续上演 天若晴肉眼可见2021年10月14日A04版文章字数:730朗读:
新华社天津10月13日电(记者周润健)天文科普专家介绍,10月14日和15日,月球将与土星、木星相距较近。届时,这三个明亮的天体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