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大材”如何不“小用”
如果最优秀的人才都为了“求稳”“避险”,单纯受就业指挥棒驱使,只看眼前待遇不重长远“前途”,长此以往,未免让高质量人才施展的舞台日益逼仄。
博士争当中学教师的消息,再次刺激了舆论敏感神经。日前,“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一。
据报道,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的硕士研究生缑晓雪表示,自己最近参加了一个深圳“四大校”(深圳最好的四所中学之一)的面试,生物学进入面试的有7个人,7人中有4个人都是博士,她听在场面试的人说,化学那边应聘的全都是博士。
应该看到,教书育人本就是伟大的职业。优质高中引入视野开阔、掌握学术前沿知识的“新人”,也能激发教育的“一池活水”。让孩子们从书堆中抬起头来,望向知识宝塔上更璀璨的明珠。从这个角度出发,“高才”去中学不等于大材小用。有些声音哀叹“学历贬值、博士内卷”,认定学校只想拿人才往自己脸上贴金,甚至戏谑博士的渊博学识一旦进了高中还不如刷题应试有用……如此猜度,未免太过狭隘。
开放的时代,人才尽可以自由流动,寻找最能施展抱负的舞台。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更没有白读的书。无论是博士争当中学教师,还是此前的行星学博士应聘社区干事、基金经理考公务员,只要是更适合本人职业愿景的选择,即便与公众认知存在落差,都不该成为他人冷嘲热讽的话题。
最优秀的人才投身基础教育,无可厚非。可如果最优秀的人才都为了“求稳”“避险”,单纯受就业指挥棒驱使,只看眼前待遇不重长远“前途”,长此以往,未免让高质量人才施展的舞台日益逼仄。
与此同时,也应重视部分专业存在的博士“过剩”现象。不妨及时调整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结构,改革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让更多人得以人尽其才、用当其时,在职场充分发挥所学所用,避免遭遇“大材小用”的尴尬。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白晶晶
新闻推荐
“双减”政策落地后,体育中考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图/ICPhoto1“双减”政策落地后,体育中考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