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小伙吃隔夜大闸蟹患脑膜炎?当心这种毒素
原创 阮光锋 阮光锋营养师图片来自:freepik.com
秋风起,螃蟹红,又到了吃大闸蟹的季节,大家是不是都跃跃欲试了!图片来自:新闻截图
然而最近有一则新闻报道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诊了一名20岁的年轻男子,因吃隔夜螃蟹患上脑膜炎,激发癫痫大发作。而医生则提醒千万不要吃隔夜蟹,它会产生组胺毒素。
组胺是什么?真的会导致脑膜炎吗?大闸蟹还能吃吗?今天跟大家聊聊组胺和大闸蟹。
臣妾很忙要速阅版
脑膜炎是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组胺是一种生物胺,并不会导致脑膜炎。
我国过去20年发生的组胺中毒案例均是由鱼类引起,尚无因大闸蟹导致的组胺中毒案例。
鱼类因组氨酸含量高,更易产生较多组胺;大闸蟹中组胺相对少一些。
青皮红肉鱼中组胺最多,常见的有鲐鱼、青鱼、秋刀鱼、鲣鱼、沙丁鱼、竹荚鱼、金枪鱼等。
吃鱼尽量吃新鲜,不要吃不新鲜、腐败变质或者死鱼。
#1
组胺是什么?
「组胺」(Histamine)是一种「生物胺」,它是由一种叫做「组氨酸」的氨基酸在「脱羧酶」的作用下产生的。组胺的分子机构。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组胺(histamine)是天然存在于动物体内的一种物质,几乎所有的组织中都有它的身影,特别是皮肤、肺和肠黏膜的肥大细胞中都含有大量的组胺。
组胺在过敏与发炎的调节上扮演一个很重要角色,它可以影响许多细胞的反应,包括过敏、发炎反应、胃酸分泌等,也可以影响脑部神经传导,让人产生想睡觉的感觉。
通常情况下,微量的组胺并不会使人中毒。但是,当剂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使人中毒。而且,即使是体内含有分解组胺酶的正常人,如在摄入大量组胺后,也可能发生过敏现象,所以,组胺中毒又被称为「过敏性中毒」。
#2
多少组胺会使人中毒?
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情况是不同的,所以不同人对组胺的耐受力也不一样。
根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数据,吃1公斤的鱼肉,若含有200~500毫克的组胺就可能会中毒。组胺中毒潜伏期一般为0.5~1小时,最短可为5min,最长达4h。
而且,不同的人中毒剂量也不一样,因为组胺中毒是一种过敏性中毒,一些免疫力差的人就更容易发生中毒。
正因如此,世界各个多对鱼肉类食物中的组胺有严格的限量。各国对鱼肉罐头中组胺的限量。图片来自:[12]
我国标准规定,鲐鱼等高组胺鱼类中组胺≤40mg/100g,其他海水鱼类中组胺≤20mg/100g;美国对新鲜鱼肉含有组胺的上限,是每公斤鱼肉含50毫克。
#3
组胺中毒有什么反应?
一旦发生组胺中毒,反应都是来的很快的,典型特点是发病急、症状轻、恢复快。
一般来说,病人在摄入过来组胺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就会出现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和热感,并伴有全身不适,眼结膜充血、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心跳过速、胸闷、血压下降等症状,有时可出现荨麻疹,咽喉烧灼感,个别患者还可出现哮喘,跟过敏特别像,所以很多人会以为是过敏。
不过,一般来说症状都不会很重,而且大多会在1~2天内就恢复健康,并不会有特别严重的反应。
#4
组胺中毒会导致脑膜炎吗?
脑膜炎,通常是脑和脑膜受到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感染后出现的发炎反应,其他原因导致的脑膜炎比较少见。
由于微生物的类型不同,导致的脑膜炎也不尽相同,按照感染微生物不同,脑膜炎分为四种:
化脓性脑膜炎: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于婴幼儿和儿童。
病毒性脑膜炎: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
结核性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引起,需抗结核治疗。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最常见的真菌感染,病情重,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极为相似,故临床上极易误诊。
而组胺是一种生物胺,并不是病毒、细菌或者真菌等微生物,并不会导致脑膜炎。
所以,新闻中说隔夜大闸蟹有组胺导致脑膜炎,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图片来自:freepik.com
#5
隔夜大闸蟹会导致组胺中毒吗?
从我国过去二十年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来看,还没有因为大闸蟹而导致的组胺中毒。我国组胺中毒案例分析。图片来自:[12]
数据显示,1998—2018年的水产品组胺中毒报道案例来看,共发生了18例,其中鲐鱼(青占鱼,油筒鱼,鲐鲅鱼)引起 的组胺中毒最多,为13例,鲭鱼、鲹鱼(池鱼)、鲤 鱼、马蒿鱼、鲯鳅鱼各引起1例组胺中毒,引起组胺中毒食品检测含量最低为120 mg/kg,最高为3 820 mg/kg。
所以,吃大闸蟹、或者隔夜大闸蟹发生组胺中毒的可能性极低,大家不用太担心。
不过,大闸蟹在隔夜储存的过程中,如果储存不当,比如随便丢在室外、没有放冰箱冷藏、或者被其他生肉等污染,也可能有细菌污染,如果吃的时候又不注意充分加热熟透,同样可能发生食物中毒,大家在放的时候还是要当心,最好用保鲜盒或者保鲜袋包好冷藏。
如果可以,最好一顿吃完,毕竟挺贵的,也不会买很多,大闸蟹本来就吃个新鲜,隔夜了也不新鲜了,何必剩几只呢。图片来自:freepik.com
#6
为什么鱼肉会引起组胺中毒?
主要还是因为鱼肉中有一种氨基酸比较多——组氨酸。而大闸蟹中的组氨酸就会少一些。
一旦鱼肉被细菌污染,一些细菌在活动时就会产生脱羧酶,然后在这种酶的作用下,鱼肉中的组氨酸就会产生组胺。
一般来说,如果鱼贮存不当、鱼不新鲜时,尤其是捕获后的一段时间,细菌活动就会越频繁,就更容易产生更多的组胺,当组胺积蓄到一定量时,就可能使人中毒。
从全球来看,组胺中毒在全世界都有发生,而且多发生在夏秋季,主要也是因为温度高,细菌的活动会更猛烈。
组胺中毒常发生在吃了不新鲜或腐败的鱼类后,另外,腌制咸鱼时,原料不新鲜或腌的不透,含组胺较多,也可引起中毒。左边青皮红肉鱼的组胺比较多。图片来自:blog.clinicalmonster.com
#7
如何预防组胺中毒?
避免组胺中毒,建议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1.买鱼时,青皮红肉鱼一定要买新鲜的。
在各种鱼类中,青皮红肉型的含组胺最多,如鲐鱼、青鱼、秋刀鱼、鲣鱼、鱼参、沙丁鱼、竹荚鱼、金枪鱼等,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尽量挑新鲜的。
2. 不要吃不新鲜、腐败变质或者死的鱼类等水产品,它们可能还有更多的组胺。
3. 买回家的鱼虾等水产品要尽快吃完,如果不能及时吃完要放在冷冻室保存。如果感觉有异味等不新鲜的征兆,就不要吃了。
参考资料
[1]食物安全焦点(二零一九年一月第一百五十期) .鱼及鱼制品中的组胺.香港食物安全中心
[2]预防组胺中毒.广东卫健委.
[3]鱼肉中的致敏物质—组胺.东莞疾控中心
[4]吃鱼要防止组胺中毒.湖北卫健委
[5]孙项丽,郭莹莹,于秀娟,等. 鲭鱼品质评价及品质变化与组胺含量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12):3708-3713.
[6] 孟勇,张阳,黄鸿兵,等. 中华绒螯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过程中生物胺的变化[J]. 食品科学,2013,34(16):331-335.
[7] 赵中辉,林洪,王林,等. 常见水产品中生物胺的调查及分析[J]. 水产科学,2012,31(6):363-366.
[8] 莫星忧,吕柏东,伍彬,等. 发酵食品中组胺危害及控制研究进展[J]. 现代食品,2020(7):46-48.
[9] 刘士俊. 一起变质鲣鱼引起的组胺食物中毒事件调查[J]. 职业与健康,2021,37(11):1556-1559.
[10] 祁兴普,姚芳,刘靖,等. 金枪鱼鱼柳加工过程中组胺变化规律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1,32(2):136-138.
[11] 陈踊南,叶日英,陈俏纯,等. 腌鱼过程中组胺及产组胺菌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2):2340-2343.
[12] 谭彦君,彭接文,陈子慧,等. 鱼类罐头相关食品标准法规中组胺指标探讨[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9,31(4):389-393.
[13]丁香园.脑膜炎.
封面图片来源 freepik.com
精彩专辑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姚卫国,笔名古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