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培养“阳刚之气”,本质是“精神补钙”

半岛都市报 2021-02-04 02:14 大字

半岛全媒体记者王菊

近日,教育部官网答复了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提案中建议教育部对“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现象提高重视并采取措施。教育部对此回应称,将从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等方面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教育部的回复一出,却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在网友的评论中,有人对培养“阳刚之气”表示支持,也有人认为关注“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是矫枉过正的表现。(“中国之声”1月31日报道)

关于“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现象,近年来多有争论。2018年9月初,央视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中,节目开场出现的几位年轻男艺人由于涂脂抹粉、妆容精致引发不少家长的吐槽,甚至被斥责为“娘炮”。之后,舆论场掀起了“娘炮”文化大讨论。有人对“娘炮”现象表示担忧,呼吁“好好治治这股歪风”。也有人认为,一个理性、成熟、宽容的社会应当包容审美多元化。

所谓“娘炮”,就是对“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贬损性说法。这种审美倾向令部分人感到不安,因为它偏离了传统社会对男性的固有印象。在传统社会,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形成了一些“性别刻板印象”。比如,普遍认为女性柔弱、敏感、细心,认为男性坚强、果敢、豪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性别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审美出现多元化,男性也可以精致,女性也可以硬朗,男女的性别差异越来越模糊。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时,不再仅仅是看外形,而是更多的关注精神内涵。

此次教育部对委员提案的回复中,引起热议的关键词是“阳刚之气”。“阳刚之气”是不是等同于男性化?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把它放在现代语境中来理解。在强调性别平等的今天,“阳刚之气”并非是外形上的高大威猛,而更多的是指向一种精神力量,形容人的内在精神、气度及言行积极向上,如自信、坚强、勇敢、果断、大方等,这些都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生存必不可少的优良品质,无关乎男女。

反观今天的青少年,确实存在“阳刚之气”不足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青少年体质偏弱,近视、肥胖等问题突出,不少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吃不了苦,长大后也很难独立,网络热词“巨婴”一度流行,这些都是缺乏“阳刚之气”的表现。教育部提出,要让青少年重视体育锻炼,增设体育课程,扩招体育教师。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增强“阳刚之气”,本质上就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一种“精神补钙”。

除了校园,家庭也应该有更多行动。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家庭里父亲普遍参与教育率低,“丧偶式育儿”成了很多中国妈妈生活的真实写照。近日,湖北一位小学校长建议中小学校设置“爸爸接送日”,以重申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父亲给孩子做好生活的表率,多陪伴孩子进行一些户外运动,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强、刚毅、韧性的品格,这种品格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拥有。

新闻推荐

贵州工会统筹资源多方联建驿站 【关爱户外劳动者 工会在行动】户外劳动者有了“冬暖夏凉”之所

喝水难、热饭难、歇脚难、如厕难等问题,困扰着众多户外劳动者。2019年,贵州省总工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托贵州银行等单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