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学素养教育浅议
□范子锐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体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是这个民族和国家是否进入现代化的重要标识。民族和国家全体公民科学素养程度越高,表明这个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就越高;反之,这个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就越低,还未真正进入现代化。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前者指人们对知识的识记、了解、理解和掌握;后者指人们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新的自然规律的能力。因此,科学素养是人们能够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精神特质。
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部分,即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
有调查结果显示,近90%多的中国公民不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对外发布的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中称,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有明显提升,但在2010年时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地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中国科协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做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这一基础性工作,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的制订和实施提供支撑。该协会还将根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要,每5年开展一次全国总体调查,期间将针对特定人群、区域或问题开展专项调查,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公民对科学的追求与科学志向的态度,是公民科学素养高低的关键。相比于科学素养而言,公民对科学追求与科学志向的缺失更令人担忧。中科院曾对北京市10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未来理想的调查,在9个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当中,选择科学家的人数居倒数第三,倒数第一和第二分别是农民和工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2013年对全国5696名中小学生做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愿意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的有52.5%,中学生降到了47.5%。智联招聘也做过一项调查,职业人员中希望成为技术专家的人里,女性仅有3%,男性也只有7%。
当孩子们沉湎于做网红、当明星、玩电竞时,成年后离科学与技术创造也就会渐行渐远。一个社会没有庞大的群体愿意去从事科学创造,则实现科技创新的弯道超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从娃娃抓起,通过科学素养的养成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继而将担当、坚持、果敢的科学家精神塑造成一种文化,才能为创新与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科学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战略工程,学校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向最薄弱的乡村小学进行资源倾斜,加强软硬件建设,从基础做起,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新闻推荐
全球疫情将如何发展?疫情拐点何时出现? 张伯礼院士带来最新判断
据新华网北京1月27日电(记者李由陈杰)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过亿,未来,全球疫情将如何发展?多国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全球疫情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