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晚清的文书行政 读《辨色视朝:晚清的朝会、文书与政治决策》

西安日报 2021-01-28 04:32 大字

辨色视朝:晚清的朝会、文书与政治决策作者:李文杰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林颐

政务的运作有赖于文书的流转。晚清的政务文书主要分两种,即题本与奏摺,它们也是朝会廷议的主要内容。朝会与文书,是政治决策的要素及具体呈现。由于朝会定于清晨,天光朦胧,衣影斑驳,时人称之为“辨色视朝”。

《辨色视朝:晚清的朝会、文书与政治决策》是一部以朝会和文书为议题的制度史研究著作,作者李文杰长期深耕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近代的边疆与外交等领域。

该书探讨晚清的政务运作,旨在剖析晚清高层政治决策的特征,找出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这些因素产生的根源、运行的背景和存在的必要性。具体课题指向君主与廷臣的权力分配、行政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人员任用与行政系统的建设等。作者主要从故宫档案、官员札记等各类文献里搜集材料,涉及垂帘听政、训政、归政与晚清的奏摺处理、御前会议、军机处的职责与选任、总理衙门的运作、筹备立宪等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行政部门工作的诸多细节,力求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分析推导。

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的知识结构、个人素质、能力结构、政治品质等会对朝政的效率产生深刻影响。清朝的祖训历来强调“勤政”和“崇实政”,以保证全国大大小小的需要皇帝处理的政务得以迅速解决,朱批奏摺一般是一事一摺,乾隆皇帝的大部分批示遵循了简洁的一个字到四五个字的格式,清宫存档里还有很多用指甲划痕代替的批示。

在清代之前,有明确法律依据可上密奏的是宰相等高级官员和监察系统的言官,由于奏摺具有内容秘密、直达御前、皇帝独断、迅速便捷的特点,乾纲独揽的清代皇帝遂加以扩大化,以方便自己直接掌握国家行政信息。朱批奏摺制度起自康熙时期,雍正时期大力推行,乾隆废除奏本后,奏摺从过去康雍时期秘密、非正式的通信渠道变成与题本并行的正式、系统化和制度化的公文形式。皇帝通过奏摺了解地方对中央政策的反应,了解地方官员的优劣,了解地方的晴雨粮价,通过它进行君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商讨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但是,皇帝诸事皆管的结果,导致有些决策过于琐碎,长期来说,并不利于政务的运转。

本书有一章专论“光绪帝习批奏摺探析”。据《翁同龢日记》等记载,光绪年满12岁时开始练习处理政务,主要一项就是奏摺功课,光绪的学习态度非常认真,亲政之后,光绪的起床时间常在夜丑正二刻(2:30),发下奏摺的时间是每天卯初(5:00),然而,朝政并不能因为他的勤政而有所好转。李文杰指出,勤政反而影响到政务的合理决策,并无形中加重了朝中大臣的负担,亦未起到政治上医治沉疴的效果。

同治、光绪两朝,都有垂帘听政的时期。皇太后取代皇帝,阅览并初步处理内外奏摺,重要者多交军机处拟,皇太后复核,以此完成每天的政务。李文杰引述了汉学家白彬菊在《君主与大臣:清中期的军机处1723-1820》里的研究,指出奏摺制度实际上只是短暂地加强了康雍乾的权力,军机处的崛起并未能强化皇帝专制统治,而是产生了一个枢密班子,创立了一个能够有效运行的政府,奏摺加强的是它的管理者——军机处的影响力。李文杰认为,文书制度所体现的君权与相权关系,是解读晚清政治的一把钥匙。在预备立宪过程中,一个重大议题就是君权的边界问题,这正是御前会议虽有其名而无其实的关键所在。作为文书处理的重要手段,朝会形式的多样化与前后变化,较多地展现了“集体决策”的因素,然而,未必等于合理决策。为了避免意见不至于偏执一端而平衡各方的举措,使得文书滑向平庸,群策群力沦为“虚应故事”。

提高行政效率是所有政府追求的目标,明晰而合理的分工,信息的畅通,发挥个人才能的制度,特别是对权力的监督,都是题中之义。因此,本书所探讨的以文书和会议为核心的晚清政务运作课题,于今仍有镜鉴意义。

新闻推荐

你的论文可以存进“银行”了 中科院发布“科学数据银行”服务

学术论文投稿前,可以把数据上传到中国自己的数据库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27日正式发布“科学数据银行”服务,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