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家用抗老美容仪,是“黑科技”还是“忽悠术”?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毛一竹 胡林果

玉林日报 2021-01-08 07:04 大字

提拉紧致、改善肤质、促进胶原蛋白生成……网络社交平台上,动辄数千元、打着“黑科技”旗号的家用美容仪,在明星、网红纷纷代言下,俨然成为抗老神器。

相关市场调查显示,家用美容仪销量在国内市场增长迅猛。不少知名家电品牌、小家电生产企业也纷纷涉足。2019年,仅淘宝天猫平台美容美体类仪器销售额就达114亿元。2020年“双十二”期间,淘宝平台上家用美容仪成交近25万单。

那么,这类仪器的安全性能如何?美容效果到底如何?

价格不菲,“看上去很美”

记者在各大网购平台上看到,不少家用美容仪在广告宣传上都标榜效果堪比“院线级”,“3分钟提拉V脸”“6分钟打造水光肌”……一款射频美容仪的店铺销售表示,产品光源和医疗美容医院里的设备是一样的,家用完全够了。

“新华视点”记者在电商平台发现,号称“黑科技”的家用美容仪,价格从上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光电加热类。包括射频、激光等。通过加热皮肤,刺激胶原再生,达到紧致肌肤、改善松弛下垂的效果;导入导出类。电离子美容仪器功效在于先清除毛孔的污物,再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促进代谢类。又称之为微电流美容仪,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增加皮肤细胞活力,达到美肤效果;消炎、修复类。例如红蓝光,蓝光杀菌、红光帮助受损肌肤恢复。

“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美容,从原理上来说没有问题。但这类家用的设备,比较小巧,能量、效果肯定和医用设备有差别,不可能立竿见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慕彰磊说。

“家用美容仪正处于消费风口,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多数企业都没有经过科学的临床试验就跟风生产,在广告中夸大宣传。”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赖维说。

市场“风”大“水”浑,劣质产品存安全风险

记者调查发现,家用美容仪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

皮肤过敏。趁着“双十二”打折,30多岁的李女士跟着闺蜜购买了一款射频美容仪。用过不久面部、颈部便出现了发红发烫的症状。经医生诊断为接触性皮炎。李女士表示,从前没有过敏史,平常用化妆品也很少过敏。

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使用家用美容仪导致皮肤过敏的投诉层出不穷。为李女士接诊的慕彰磊说,美容仪并非人人可用。一是皮肤敏感人群不适用,表皮有损伤的,会加重过敏反应;二是孕妇不适用;三是刚做完果酸换肤、水光针等医美项目的,肌肤处于修复之中,也不建议使用美容仪。

赖维表示,也有部分患者因使用超声波洁面仪导致皮肤角质层破坏受损。

漏电、接触不良。消费者张女士反映,2019年3月,她在网店购买了一台售价3868元的美容仪,商家承诺两年质保,但不到一年就出现电源线跟机器连接的地方接触不良的问题;另有消费者购买美容仪不到一年时间,美容仪接触面部操作时经常漏电,平台及商家均以过了退货期为由不予退款或换货。

皮肤被烫伤。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美容激光中心主任医师张云松说,家用型美容设备的温度超过46摄氏度时,人体表皮层可能受到损伤。合格的产品有保护措施,达到一定温度时可以自动停止升温,但如果没有保护措施,温度继续升高就可能造成烫伤。

此外,还有一些家用美容仪假冒伪劣、粗制滥造。

亟待完善功效标准,让效果“看得见”

深圳市消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家用美容仪产品目前在我国主要归类为家用电器产品中的皮肤及毛发护理器具类别,执行相应的国家强制性标准。此外,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皮肤美容器》标准,主要是对安全、噪声、电磁兼容性等要求形成细化考核标准。

2020年10月,由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起草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皮肤美容器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开始实施。该标准对卫生安全、材料安全、产品性能评价、人体皮肤安全性评价、人体功效性评价等提出了要求。

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美容及其他器具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黄文秀表示,当务之急是尽快把针对家用美容仪的强制性安全标准制定出来,设立一个技术门槛,让市场监管部门能够有依据进行抽查、监督。

(据新华社广州1月7日电)

新闻推荐

长三角人力资源共享工作空间站在肥落地

本报讯1月6日,长三角人力资源服务融合对接活动在合肥人力资源产业园举行。活动上,长三角人力资源服务协同创新网络新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