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肠,家的味道
□袁茵
每年冬至将至,走进居民小区,总能看到房前屋后的竹竿上晾晒着一串串腊肠。在阳光照射下,腊肠泛着油光,加之浮于空气中隐隐的酒肉香气,令人不禁垂涎三尺。每次吃到家里自制的腊肠,我总能从中品出浓浓的、无比眷恋的家的味道。
小时候,因为大环境物资匮乏,加上家里子女多,经济条件不算好,腊肠对我们三兄妹而言就是一种昂贵的食物。平时父母都忙于工作,饮食非常简单,只有到周末才有空给我们加点菜:煮条鱼或是西红柿辣椒炒鸡杂……但我们最喜欢吃的还是腊肠加煎蛋,这种搭配能让我们吃掉一大碗米饭。当时家里没有冰箱,父母每次都定量买腊肠,孩子每人一根,父母各半根。有时父母还会省出自己的那半根分给我们,当我们很懂事地摇头拒绝时,父母会以各种理由说服我们,然后露出欣慰的笑容。
妈妈退休后,我们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这让她一门心思放在给我们烹煮美食上,尤其是对自制腊肠乐此不疲,还把爸爸也拉入其中。到了制作腊肠的最佳季节,妈妈负责采购原料——五花肉、猪小肠、食盐、白糖和高度酒。原料齐备后,父母各负其责。妈妈把猪小肠洗净,在开水里过一道。爸爸则负责把五花肉切碎,加入一定比例的盐、酒、糖并翻拌均匀。一切就绪后,妈妈用剪下的小半截矿泉水瓶口撑开小肠,爸爸则用棉线牢牢绑住小肠与瓶口的连接处,然后开始灌肠。整根肠子灌好后,就在肠子上用粗线打结,把一根肠子分成均等的好几段。这样制作出的腊肠既美味、美观,还方便食用,因而每当我家的腊肠晾晒在房外,总会让左邻右舍连连称赞。腊肠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后,就要用粗针在腊肠上均匀扎孔,起到排水汽和油脂的作用。
记得有一年冬至前后,父母辛苦地把腊肠灌好,就等着到太阳下晾晒,可那几天天气一直不好,还下些小雨,这可把父母给急坏了。他们急中生智,干脆用家中的取暖器来加热烘干。看着他们每天都扛进扛出地烘烤腊肠甚是辛苦,我们兄妹都不忍心,甚至劝他们以后不要这么辛苦,干脆去超市买来吃算了。可父母却说,自家做的腊肠质量好,美味又卫生,吃得开心又放心。他们要我们好好工作,他们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
自从妈妈走后,爸爸因年纪大,家里再没做过腊肠。只有远在江西老家的姨妈每年过年会给我们寄来一些自制的腊肠,尽管腊肠在配方和工艺上都是妈妈手把手教过姨妈的,但吃在嘴里,却怎么也与父母做的味道不大一样。后来我才恍然大悟:食物主要用来果腹,而腊肠对我们而言,已经远远超出了它原本的功能。那些有关腊肠的故事,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那份香甜,更多的是父母用心陪伴我们成长的点滴,美味情深啊!当我们为生活辛苦打拼时,当我们想把小小的腊肠做到极致时,需要家人的交流、改进、配合,那种情感交融,可以化解掉我们身心上所有的辛劳和不快,更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丽和生命的力量。这就是对家的理解,对家文化的一种光大。
白云苍狗,我们对腊肠的记忆却依旧鲜活如斯。在闻香品味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是文化的色彩和内涵。当我们真正认识和理解了生活,品出了腊肠的个中滋味,家在我们心中自然就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强烈的归宿感。
新闻推荐
因感染新冠病毒,被称为“钢琴诗人”的钢琴家傅聪,于12月28日在英国逝世,享年86岁。傅聪年轻时曾说,“我离开艺术就没法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