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从湖水黑臭到白鹭成群,从掩鼻快走到共护“后花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厦门筼筜湖升级“城市会客厅”之路

安徽工人日报 2020-12-21 02:30 大字

更多精彩内容

请扫描二维码

不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7点,清漂工罗永全就开始忙碌起来。

他的任务是保持厦门筼筜湖湖心岛一带面积约0.75平方公里水域内湖面的清洁。随着天光渐亮,大片红树林中,成群的鹭鸟翩跹起舞,像是镶嵌在绿色走廊上的流动珍珠,一幅“高颜值”的生态画卷在筼筜湖上铺陈开来。

从臭水湖到“城市会客厅”

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三面为繁华市区,一面临海,水域面积1.6平方公里,环湖绿地面积1.2平方公里。

20世纪70年代以前,筼筜湖还是筼筜港,与海相通,面积达10平方公里。此后,在筼筜港西侧建设起了一道1.7公里长的西堤,从此筼筜港便成了筼筜湖。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筼筜湖污染严重,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湖水发黑发臭,蚊蝇滋生,飞禽、鱼虾几近绝迹,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

在陈清福的童年记忆中,经过筼筜湖时人们总是行色匆匆,掩鼻快走。如今,作为筼筜湖保护中心水质管理员的陈清福成了筼筜湖从臭水湖变为“城市会客厅”的见证者之一。

1988年3月,厦门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坚持以“治好筼筜湖,保护西海域”为目标,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经过32年的综合治理,一条符合厦门城市实际的筼筜湖治理之路逐步探索出来。如今的筼筜湖,湖区水质显著改善,水体复氧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白鹭等各种鸟类成群,多种珍稀保护生物在湖区频繁出现。

“她是湖,也是海”

12月3日12时20分,随着筼筜湖西堤闸门工作人员按下第一闸门的开启键,西堤闸门的纳潮闸缓缓升起。霎时间,西海域的海水裹挟着鱼、虾、蟹奔涌而入,早已等候多时的白鹭群开始躁动起来,对它们来说,饱餐一顿的时刻到了。工作台上的厦门潮汐表显示,约2小时后西海域海水将达到当日涨潮的最高值。

据了解,筼筜湖之前水体逐渐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水体长期在缺氧的情况下逐渐丧失了自净能力,从而造成湖水及湖底污泥厌氧发酵。因此,经常补充含氧丰富的新鲜海水,是保证水体质量的关键。而位于筼筜湖北岸的西堤闸门,可根据外海潮汐每天涨潮和落潮的变化,高潮时纳水,退潮时排水,提高湖水溶氧量。

“她是湖,也是海。”陈清福告诉记者,筼筜湖与其他人造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此,因此在对筼筜湖进行治理时,要考虑到其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独特性综合施策。“正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综合治理与科学施策,保证了历次整治工程的连续性与针对性,有力促进了筼筜湖湖区生态环境的逐年好转。”

海选“市民湖长”

回想起那场“市民湖长”的海选,方翔鸣不由地摸了摸手中的《厦门水利志》。

在这场今年8月由筼筜湖保护中心举行的市民湖长(民间)竞聘会上,50后的福建省五星级志愿者陈亚进、80后的“水利专家”方翔鸣和90后的“宣传大使”郑磊成为筼筜湖区首批“市民湖长”。

这场“市民湖长”的海选折射了筼筜湖治理从自治到共治的转变。

作为厦门市国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水利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的方翔鸣已在水利、水文、水资源专业从业近20年。2007年,由他主编出版了《厦门水利志》。在这本凝聚了厦门水利人心血的水利志中,筼筜湖的治理没能被较为全面地记载下来,这成了他参加“市民湖长”竞选的初衷。

方翔鸣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将摸清筼筜湖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的发展脉络,为《筼筜湖志》的编纂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

据介绍,2015年以来,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党总支开展了“市民园长”模式创新的试点工作。筼筜湖保护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魏道军表示,通过把市民群众、社区居民真正地请进来,让周边的百姓真正参与到其“后花园”的治理中,才能壮大筼筜湖治理的“朋友圈”。只有遵循“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倡导“同爱一片湖,共建一个家”,才能形成多方参与、多方共管、多方推进的治理模式。

新闻推荐

中国名曲欣赏

黎孟德《出水莲》(筝曲)《出水莲》是客家筝曲代表之一,音调古朴,风格淡雅,表现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