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如此解释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所谓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在民间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古人称冬至为“亚岁”“冬节”“长至节”等,而且有庆祝冬至节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能安身静体,百官绝事,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朝廷上下这一天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之间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度过一个安身静体、修身养性的节日。
冬至过后,全国各地气候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天”,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古时广大贫苦人民的御寒保暖条件十分有限,对于寒冷的北方地区,冬至之后的数九寒天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日子。人们对天寒地冻有一种自然的恐惧感,从而感觉冬季特别难熬和漫长。于是,广大劳动人民就发明了数九的方法用来消遣,以打发时间,分散注意力,缓解严寒带给人们生活的不便和消沉阴郁的情绪。
民间数九有许多形式,流传最多的是画梅花的“九九消寒图”,又称“雅图”。纸上绘制梅花九支,每支九朵,一朵梅花对应一天,一支对一九。根据时间推移依次填充每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寒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除此之外还有“九体对联”等九九消寒图,当然,无论哪种九九消寒图,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面对苦难时的乐观和积极。
冬至作为民间一个重要传统节日,还有许多习俗,形成了许多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谚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北方人在冬至日大多吃饺子、羊肉、狗肉汤,也有将宰杀的猪羊肉用大锅扣在厚厚的雪堆之中覆盖冬藏,为日后食用或过年做好准备。所以有“冬至不吃肉,冻掉脚趾头”之说。在江南地区,冬至时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寓意圆满团圆,所谓“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足见冬至节汤圆的广泛流行。广东地区在冬至这天会“加菜”,烧腊就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在我国台湾省等地,冬至这天,有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等动物,蒸熟之后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也祈福祝愿子孙后代健康幸福。
岁寒见冬至,早春接清明。冬至是真正寒冷的开始,冰天雪地,万物凋零的时刻已经到来。但“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天地阳气即将磅礴而来,河流潺潺,草木出芽的春天也就不远了。
新闻推荐
早在一九九〇年五月我投考谭其骧先生的博士生时,在考场上谭先生就指示,如果我能考上,就以两湖的历史文化地理作为博士学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