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期待论坛产生更多全球化研究成果 访长江学者、中山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大鸣

桂林日报 2020-12-04 09:02 大字

□本报记者刘倩周绍瑜/文记者何平江/摄

长江学者、中山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大鸣是第二次受邀来参加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今年,他将以《“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东盟民族文化互动与文化多元性》为题,在会上作主旨发言。

周大鸣说,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联系,最开始也是从文化领域开始的。目前,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已经搭建起来,将来大家需要考虑的是怎么样进一步提升并加强论坛的学术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这个平台更好更充分的利用。

长期以来,周大鸣都非常关注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的发展。他对论坛的未来发展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说到,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中国、东盟的发展,而且也有很多世界上的著名学者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假如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能够站在全球的视野,吸引更多国家的学者和科研机构前来参与,将有利于产生更多全球化的研究成果,论坛的质量和地位也会更高。

结合自己的研究,他认为,中国和东盟各国应该从文化多元的角度来看待过去和现在的民族文化交流。“过去,我们的文化交流更多的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很少注意到具体某个区域的主体是怎么想的。将来,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他们想怎么做。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交往,才会更长久更牢固也更和谐。”

新闻推荐

“此生无憾为中华 马海德与他的革命导师宋庆龄”文物图片展在延展出

本报讯(记者刘彦赵坤)12月3日上午,“此生无憾为中华——马海德与他的革命导师宋庆龄”文物图片展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开展,市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