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红薯产业“红”起来 记者 樊小帅

延安日报 2020-12-03 08:25 大字

红薯喜获丰收

市民在超市抢购“三川驿”红薯

“大家好,我是红薯哥。”这是小军第8次直播带货了,他调整坐姿,将手机镜头对准自己,热情地向网友打招呼。身后是他的红薯地,刚挖的红薯整齐的码成一堆,色泽红艳,个大均匀,经包装后,它们将被发往全国各地。

小军姓杨,是富县吉子现便民服务中心杨家河村的村支书,但他更愿意将自己定义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农民”。

小军所在的村位于川道,山大沟深,道路崎岖,多年来,147户村民仅靠种植玉米维持生计,收入微薄,眼见着塬面的村子因苹果产业而发家致富,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受不了苦熬的日子,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就剩下了老人和孩子。

在吉子现便民服务中心,其他两个川道村的情况和杨家河村不相上下。

缺产业,缺劳动力,眼见川道村子要败落了。

2020年3月,吉子现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安育龙带着小军和其他村干部去了趟宝塔区甘谷驿镇,那里的红薯产业让他们艳羡的同时茅塞顿开。

旋地、移栽秧苗、铺膜、施肥……说干就干,回来后,小军一口气种了13亩红薯秧。

“我细算了下,种红薯一亩地投资500元,亩产1500-2500公斤,市场售价1~5元,一亩地收入9000元左右,比种植玉米高出3倍,而且投资小、好管理,还收益高。”红薯让小军看到了大希望。

秋收时,小军的13亩红薯品相好,产量达到了2.6万公斤,思想活泛的他开始在销售上动起了脑筋。

没过几天,他的红薯地热闹非凡。

“鄜州龙嫂”“洛川火哥”等网红被请进地里直播带货,8场抖音直播带货近600件,收入2.7万元,让围在地头看热闹的村民们大开眼界。

一时间,网友们都知道了香软绵密、糯香甘甜的“三川驿红薯”,小军也成了网红,微信订货、上门购买的人越来越多,“红薯哥”的名号越来越响。

小军的红薯炙手可热,最低售价3元/斤,礼盒售价5.6元/斤,收入近15万元。他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薯种植产业大户。

据统计,吉子现便民服务中心3个川道村种植红薯232亩,产量35万公斤,带动28户种植户增收180万元,其中贫困户6户,产业大户3户。

好红薯才能叫响好品牌,好品牌才能拓宽好销路。“三川驿红薯”一炮而红,线上销售占到总销售额的10%。同时,商超对接、市场直供、企业回收……打通了红薯销售的“绿色通道”,也打消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政府给群众补肥补膜,以0.8~1元/斤的价格托底销售,同时依靠当地企业绿平实业有限公司收购10万公斤,借助企业营销多年的苹果销售渠道,将红薯直接销往全国各地。此外,在消费扶贫展销会上与客都超市、洛滨路市场等4家企业签订了销售订单,现已售出26.1万公斤红薯。”安育龙说,“政府下大力气,提振群众产业发展信心,为‘三川驿红薯’的品牌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河南村的粉条厂里,人们正往机器里装红薯,机器一侧流出的黏稠液体经沉淀后成为红薯淀粉,将加工为红薯粉条。

“粉条厂正处于测产状态,很快就会投产。正式生产后,3公斤红薯能产1斤淀粉,加工成1斤粉条,粉条的市场售价是4~5元/斤,售价高、耐储存。这不仅消化了农民手里的残次红薯,还大大增加了红薯的附加值。”河南村书记马文全说。

“这几年,塬面群众依靠苹果产业逐渐步入小康,川道受地域环境制约,发展苹果产业并不占优势,而我们不想落下3个川道村,想让所有群众都富起来。”副县长、吉子现便民服务中心党委书记王许阳说,“事实证明,红薯产业让川道种植户的收入大幅提升,与塬面苹果产业户的收入差距大幅缩小,这为川道群众探出了一条致富路,为全县川道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经验。”

新闻推荐

福利院孩子们的“超级奶爸”

在河南省漯河市社会福利院,一群折翼天使身边有一位关爱他们的超级“奶爸”,他叫苑栋。2004年,从河南新乡医学院毕业的苑栋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