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启航 “嫦五”揽月 逐梦苍穹

绵阳日报 2020-11-25 07:42 大字

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古有“奔月”神话,今有探月壮举。科研人员接力奋斗,用创新的硬核力量,稳步推进探月工程,让梦想逐渐变成现实。追星揽月,逐梦苍穹,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为中国航天人点赞,为创新中国加油!

探月“三步走”收官“有看头”

“嫦”风破浪正当时,“五”动九州揽月回。

11月24日凌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拖着长长的尾焰,用巨大的轰鸣打破海岸边夜的宁静,全速托举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划过夜空,迈出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的第一步。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战,更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

按照计划,嫦娥五号将成为中国首颗从月球采样后起飞的探测器,还将带着自动采集的约2千克月壤归来。我们为什么要去月球“挖土”?地月往返的探索之旅,又将经历哪些“步步惊心”的时刻?

为什么要去月球“挖土”?

月壤即月球的土壤,对地球人来说蕴藏着巨大的科学价值。为了去月球“挖土”,主要航天国家都“很拼”。

苏联月球16号探测器从月球取回了一块101克的小样本,月球20号探测器和月球24号探测器则分别采集到了55克与170克样品。

嫦娥五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部分组成,任务的科学目标主要是开展着陆点区域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对月球样品进行系统、长期的实验室研究。

嫦娥五号任务,既是收官之作,更是奠基之作。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嫦娥五号任务新闻发言人裴照宇表示,嫦娥五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回”这一步的主任务,要实现月球表面采样返回。这次任务相比我们已经实施的绕月探测、落月探测来说,是一次新的、更大的技术跨越。

“我们这次的目标是带回约2千克月壤。经过论证,2千克数量上不算少,工程上可实现。但作为对这次任务的考核,我们的目标是采样返回。采到样品返回地球,就是成功。”裴照宇说。

“月球是我们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更是我们地球的战略制高点。”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认为,“因为月球有它独特的条件,它的位置、环境、资源都非常独特,不光是对航天技术、科学认识的后续发展,包括对经济社会建设的后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说嫦娥五号的每一步都“步步惊心”?

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战,嫦娥五号将有望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首次”。每个“首次”都意味着全新的挑战,每一步都堪称“步步惊心”。

一是首次月面自动采样,两种“挖法”齐上阵。这个阶段,嫦娥五号将在月面选定区域着陆,并使出浑身解数采集月壤,实现我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设计师们精心设计了两种“挖土”模式:钻取和表取。当顺利软着陆在月球表面,嫦娥五号就开始了为期约2天的月面工作。

二是首次月面起飞上升,全靠嫦娥五号“自己完成”。当完成月面工作后,嫦娥五号就要回家了,但嫦娥五号想带着月壤回来可不容易。众所周知,运载火箭在地面起飞是有一套复杂的系统和庞大的地面队伍作保障和支撑的。而月面起飞就完全不同,没有一马平川的起飞地,更没有成熟完备的发射系统。

三是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千里穿针、一气呵成”。当着陆器托举上升器实现月面起飞上升后,嫦娥五号便开始一路飞奔。但仅靠上升器是不可能实现返回地球的,它需要飞到月球轨道上,在这里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把采集到的月壤转移到返回器中。

四是首次带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打一个“太空水漂”。当返回器带着月壤,从38万公里远的月球风驰电掣般向地球飞来,这时它的飞行速度是接近每秒11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而一般从近地轨道返回的航天器速度大多为每秒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

为此,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设计师们创新提出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方案,就像“在太空打水漂一样”,整个再入返回过程就是让返回器先高速进入大气层,再借助大气层提供的升力跃出大气层,然后以第一宇宙速度扎入大气层、返回地面。

为什么发射嫦娥五号要选在凌晨?

24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携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在文昌发射升空,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取得良好开局。此次发射的时间在凌晨,为什么嫦娥五号要选择凌晨升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部设计师钱航表示,主要原因是便于奔月轨道设计、减少太阳活动影响、利于信号传播及观测等。

月球探测与火星探测一样,都属于深空探测。钱航说,在火箭发射轨道设计上,要考虑到地月相对位置关系。此次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要在满足地球与月球位置关系的限制、火箭射向和滑行时间的约束、探测器地月转移时间、返回器再入航程等条件下,选择最合适的发射时间,也就是确定火箭的发射窗口,而凌晨发射最有利于奔月轨道的设计。

“太阳活动特别是太阳风会干扰电子信号传播,影响地面科研人员操控。”钱航介绍,长征五号选择在凌晨飞向宇宙,此时地球正好把太阳光直接遮蔽住,避免了过多太阳辐射的影响。(综合新华社)

是什么,让他们探月追梦不止步?

45年准备、论证,16年探月追梦。从年轻的科研人员到白发老院士,作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的欧阳自远一干就是大半辈子,他和同事们完成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立项报告》,并推动中国的深空探测越走越远。

作为火箭系统的“01指挥”,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部的黄兵是对火箭最熟悉和了解的人之一。每次发射,这个爱跑步的航天专家就像一名战士,不顾海南的高温和热浪,丝毫不敢落下脚步,紧跟在火箭后面,小心翼翼地守护着。

“中国的探月工程,正是精打细算铺就了探月之路,送嫦娥上天、采月壤返回,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管王正伟说。

为达到功能最优,嫦娥五号每一部分的重量都“克克计较”,用了两年时间进行“减重”;为实现好世界首次月轨交会对接,探月人进行了60余个专项试验,以期充分验证、不留疑点;国家航天局还组织全国专家,进行全过程质量管控……

“在探测太空的领域,中国不能缺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说,从奔月到“闯”月、从跟跑到并跑,中国人在不停求索,部分领域已经开始领先。

中国航天史上五个“首次”

1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

2地外天体的起飞

3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4携带样本高速地球再入

5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

新闻推荐

系统性风险有限

■情绪监测■广州万隆24日大盘整体震荡整理,主导多板块短线消化浮筹,但整体风险有限。预计短线震荡休整,整体不改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