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疾控中心主任曾晓芃:填补病媒研究空白小专业也有大发展

新京报 2020-11-26 01:00 大字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曾晓芃。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宁

11月24日,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共有79人获得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其中,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人员达到20名,超过总数的1/4。24日下午,全国劳动模范、火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疾控中心主任曾晓芃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采访。

有着“蚊虫克星”之称的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曾晓芃,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

曾晓芃今年57岁,1990年,他进入北京市卫生防疫站,投身疾控事业,从一名一线消杀技术人员,成长为公共卫生领域专家。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有害生物防制标委会主任委员,曾晓芃带领团队和全国同行研究了病媒生物整个控制体系,发布了51项国家标准。他也是北京市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专班总负责人。

30年前病媒研究有很多空白点

新京报:当初为何从事病媒研究工作?

曾晓芃:病媒当时确实是一个小专业,很多人不愿意干,因为老鼠、蚊子、苍蝇的孳生地都是脏乱差的地方。30年前,我从事这个专业的时候,我们国家研究病媒的人并不多,有很多空白点。

不管是虫媒传染病防治,还是老百姓的需求,这项研究都非常必要。怎么把虫害危害控制住?有什么样的监测手段?当时这些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我越干越觉得有意思。这个专业在我们这个行当里面是一个小专业,但小专业其实也有大发展。

新京报:从事病媒研究工作,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

曾晓芃:臭水沟、垃圾堆放地等脏乱差的地方都是蚊蝇、老鼠容易孳生的地方,这些地方就是我们的工作现场。我们要去找孳生地现场勘察,还要做杀灭试验、筛选药物试验,有些病媒生物我们还要抓回来研究。

新京报:你曾建立城市病媒生物综合管理“北京模式”和大型活动保障技术,使奥运核心区的蚊虫密度下降500倍。这是如何实现的?

曾晓芃:在奥运村这样的局部区域,我们首先从孳生地着手,消除病媒很大程度上需要每个人行动起来。比如一个人家的园子里有一盆水孳生了蚊子,周围人都会受害,所以去除孳生地是最主要的。

我们团队还进行监测和研究,积累了大量数据记录,采用当时毒性比较低、环保度更高的灭蚊药。到奥运会开幕前,监测到的蚊虫数量是0至2只。

当好防疫“哨兵、尖兵、工兵”

新京报: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你的工作节奏是怎样的?

曾晓芃:在这次抗疫过程中,不光是我,我的同事也非常辛苦。他们日夜奋战,不眠不休。十个多月以来,我们分析研判疫情风险,推演北京疫情走势,提交风险评估和政策建议报告200余份;制定风险分区分级标准,实施精准管控,将疫情对社会的影响降至最低。

我们扩大流调队伍,提高溯源效率,确保流调及时有效不漏一人。将密切接触者追踪由国家方案中病例发病前2天提前至4天,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新京报: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有何感受?

曾晓芃:从我个人来讲,心情特别激动。同时,作为一名疾控工作者,这更是北京疾控集体的荣誉,是全体疾控工作者的荣誉,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的重视、肯定,以及关心和关爱。

在接下来的防疫工作中,我们要当好实现重大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的“哨兵”,当好快速有效处置的“尖兵”,当好为老百姓构筑健康长城的“工兵”。

新京报记者张璐

新闻推荐

癌细胞转移!“错换人生28年”当事人写下“绝笔信”:我不甘心

姚策受访者供图11月25日,记者从“错换人生28年”案姚策母亲杜新枝处获悉,目前姚策的病情非常危险,他从上海的医院转到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