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著名雕塑家潘鹤去世:他的作品走进小学课本 5件杰作概括其一生

华西都市报 2020-11-23 02:46 大字

潘鹤(资料图)。

潘鹤作品《孺子牛》。图据深圳卫视

潘鹤作品《艰苦岁月》。

11月22日早上10时,著名雕塑家潘鹤在广医二院病逝,享年95岁。

潘鹤于1925年生于广东省,1950年进入广东华南人民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1960年到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在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潘鹤创作的雕塑作品数以百计,遍布数十座城市。《广州解放》、《孺子牛》、《珠海渔女》、《水来了》、《冼星海》等许多雕塑,已深深融入当地城市景观,成为当地城市地标。潘鹤把其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倾注到他创作的每件作品里。他曾说,“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要看看雕塑”。

新中国第一代雕塑家

作品紧扣时代脉搏

潘鹤是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雕塑大师、全国雕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具有杰出贡献的人民艺术家。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雕塑家,潘鹤的作品始终紧扣国家发展的时代脉搏。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伴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步伐,潘鹤创作了以《孺子牛》为代表的一系列城市雕塑。

潘鹤是“岭南雕塑”的代表人物,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在艺术形式上强调“解放思想,别出新意”,善于寻找形式与主题之间“完美的结合点”,这也是岭南风格雕塑的典型特征。潘鹤在雕塑教育中也是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善于求变,在他的带领下,广州美术学院这块沃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雕塑名家,成为广东乃至全中国雕塑人才的摇篮。

在人教1988年版的小学《语文》第6册课本中,一篇《在艰苦的岁月里》的课文就取材于潘鹤的作品《艰苦岁月》,雕塑成功地通过老战士吹笛子、小战士依偎在身旁倾听的造型,展现出艰苦年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件雕塑作品概括一生

“孺子牛”体现开拓者精神

一座雕塑,读懂一座城。在深圳市委大院门前,有一座深圳人最熟悉的铜雕——“孺子牛”雕塑,也有人称它为“开荒牛”。这座铜雕造型鲜明地体现出深圳人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无私奉献、奋勇前进的精神。

1980年,深圳特区成立之初,深圳市委决定建一座最能代表深圳开拓者精神的雕塑。1984年7月27日,“孺子牛”雕塑落成,自此长伴深圳市民,这座雕塑的创作者就是潘鹤。潘鹤曾说,“这尊‘孺子牛’雕塑,象征着不仅仅是深圳,而是全国要走向一个新的局面。”

这座“孺子牛”雕塑,高2米、长5.6米、重4吨,由孺子牛和树根两部分组成,主体为铜材质,底座为花岗石料。雕塑形态为一开荒牛头抵向地面,四脚用力后蹬,呈竭尽全力状往前拉身后一腐朽树根。潘鹤曾专门讲起这“树根”所代表的含义,即表示“当时保守的东西要连根拔掉”,搞特区就是要拔掉“劣根”,要带领全国走向未来。

据深圳卫视报道,这座雕塑原命名为《开荒牛》,但考虑到“将来开荒完了怎么办”,最后取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之意,定名为“孺子牛”。

潘鹤曾告诉记者,他对深圳有着难以言状的感情。晚年他还经常到深圳,经过“孺子牛”雕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艰苦岁月”。

2010年,获得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时,潘鹤曾说,有5件雕塑作品可以概括他的一生:《无奈》《想不通》《睬你都傻》《自我完善》《笑到最后是我》。

潘鹤一直提倡“城市雕塑”,他曾说:“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看看这个城市的雕塑就知道了。”

当被记者问到:“在您的雕塑创作中,是否有贯穿始终的主题?”潘鹤曾回答:“真。没有真,善和美都是假的。雕塑是感性的东西,就像谈恋爱一样,不管你有多少钱,没有感觉就是没有感觉。不跟钱走,打动自己的才能感动他人。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限。”

综合《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

新闻推荐

罪犯狱中“网恋”三年诈骗数十万 受害人追问狱方责任 “一个罪犯是怎么做到 在监狱里跟我语音聊天的”

前往网恋男友“王小坤”在唐山市乐亭县的老家调查之前,44岁的单亲妈妈周慧玲(化名)仍然抱有一丝希望:她遇到的不是骗子而是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