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基因决定IQ 我们为何还那么拼?
原创 时差大叔 心理0时差 01
1968 年夏天,美国著名高校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 University)的 朱利安·斯坦利教授 Julian Stanley 遇上了一个 12 岁 “天才儿童” —— 约瑟夫·贝特斯 Joseph Bates。
只是斯坦利当时还不知道,这个天才孩子的出现,促成了一项长达 47 年、轰动全世界的心理实验。
这个约瑟夫有多天才呢?他在中学里天天叫嚷着 “课堂上的东西太简单太无聊”,以至于他爸妈只好带他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听大学里的电脑和科学课程。也正因为如此,斯坦利教授认识了这个小孩。
出于对这位天才男孩的好奇,斯坦利教授给他做了 SAT 测验(SAT 是美国高考),以及各种各样的 IQ 测试,结果发现:
约瑟夫的 SAT 成绩已经大大超过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本科录取分数线(要知道这可是全球排名顶尖的大学),IQ 成绩也更是全美同龄孩童的前 1%!
斯坦利教授本来就对人类的智慧、认知、学习和发展颇感兴趣,这更是他的科研领域。遇上约瑟夫后,他做了两件事:
这一嘛,他费尽口舌说服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长,让小约瑟夫成了大学里年纪最小的本科生。
这二呢,斯坦利教授经过两三年的筹备,在 1971 年启动了一项科研调查项目:
『关于数学能力早熟青少年的研究』(Study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简称SMPY )[1]
“早熟” —— 这估计是斯坦利教授当时能想到的、用来形容这些召集来的 5000 个 IQ 在全国排名 1% 的天才儿童、最贴切的词语了。
从 1971 年实验开始的那天起,斯坦利教授和自己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学生的家人、学生的学生的家人…… 追踪这 5000 个孩子从小到大在学校各个年级的表现、大学的录取率、硕士博士学位的获得率、科研方面专利的获取率、论文的发表数量、进入职场后的年收入水平……
47 年来,他们团队收集到的这组巨型大数据,揭露了这样一个事实:
这些天才孩子长大后,和小时候 IQ 处于平均水平的其他孩子相比,前者获得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多出一大截,而且他们在进入职场后也是表现优异,收入高达全美前 5%。[2]
“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些 IQ 天才的的确确掌控着这个社会” —— 面对这样的数据结果,来自美国杜克大学 “才能识别计划(Talent Identification Program)” 的心理学家 Jonathan Wai 如是说。
那…… 下一个问题是:那位约瑟夫年纪小小就这么出众,他的高智商是哪儿来的?
为此,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研究,给出了一个可能有点 “丧” 的答案,那就是:
智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 02
“人的智商 80% 由先天基因决定”
此话当真?
多年来,科学家们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人的一切心理特征、活动和现象,都是由先天基因 + 后天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
但必须承认的是:在有些方面,先天基因所占的比例,会更大,而且大得不是一点点。智力就是其中一个。
基于不同测试样本和研究方法,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基因决定了 50-60% 的智力,而有的心理学家则认为这个数字高达 80% 以上。无论如何,基因的先天因素都是过半了。
在所有的主流研究方法中,有一种特别厉害,叫做 “双胞胎实验 twin studies”。
大家都知道双胞胎有两种,一种叫做 同卵双生 monozygotic twins,这样的双胞胎拥有彼此 100% 一致的基因。还有一种叫做 异卵双生 dizygotic twins,这样的双胞胎彼此拥有 50% 一致的基因。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从小在一个家长大、因此成长环境一致的双胞胎,发现 同卵双胞胎 的智商相似度、比 异卵双胞胎 的智商相似度更高。
在环境因素一致的情况下(控制变量法,中小学科学课上就讲过的概念,还记得吗?),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差异,那一定就是基因因素导致的了。再通过统计工具对收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就能计算出在所有影响智商的因素中,基因所占的比率。
(嗯,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来说,这一部分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吃力,没关系,再思考一遍,你一定能 get 到的~)
大叔到百度用 “基因” 和 “智商” 这两个词进行搜索,我都还没输入 “决定” 这个词,搜索结果里就有一大片 “基因决定智商” 之类的说辞,各大媒体网站还摆出了 “别学习了!” “你的努力有用吗?” 这样的标题。▲ 百度搜索出来的头几个结果。这些标题无不透露着 “先天决定大多数、后天努力已无用” 的 “丧性气质”。
有这么多搜索结果,说明大家的确很关注这个话题。但大叔想说:千万别被这些 “标题党” 误导了。
03
智商的形成的确受基因影响
但后天的努力和环境因素同样强大
我们先回到开头那个长达 47 年的 SMPY 研究。数据分析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尽管从整个群体上来看,这些小时候就 IQ 很高的孩子,长大后大部分都是硕士博士高材生,但如果细分看其中的一个小群体,结果就没有那么理想了。
这就是:在初等教育期间,家长和老师是否有给孩子 “跳级”。
研究人员发现:比起那些没跳级的孩子,跳过一个年级的孩子、长大后获得更多科研专利、攻下博士学位的比率高出 60%。而且若是我们只看理工科,跳级的孩子长大后获得博士学位的比率、更是高出了 100% —— 翻了整整一倍![3]
本来都是 IQ 很高的孩子,为何差了一个年级,就会在一年一年又一年过去之后,叠加出如此巨大的差异?
其实说来也很简单,这就是:环境的力量。
上升一个年级,面对的不仅是更难更复杂的学业挑战,更是新同学、新老师、新伙伴的适应。新的环境,给了激发更高 IQ 的条件满足、也激发本已很高的 IQ 的更高潜能。
还记得促成 SMPY 研究项目的那个天才儿童吗?他自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意识到自己的儿子不同于其他同龄人,约瑟夫的爸妈积极寻找更适合儿子的教育;大学里的斯坦利教授也没有直接就答应对方的跳级请求,而是先给约瑟夫进行了严密的测试、确定对方适合大学教育,才和校长商量、收了这名学生。为约瑟夫一家点赞!
你可能要问了:刚才不是说,心理学家得出的 “基因决定了 80% 以上的 IQ 吗?那环境因素岂不是占不到 20%?哪来那么大的魔力?”
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的读者,请继续看下面几段话,比较专业,可能需要看两遍才能看懂。大叔想严肃科普一下,那个 “80%” 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心理学上,这个数字对应的概念叫做 Heritability 遗传力,或者遗传度。
它表达的是:在一个固定的人群样本,所有人 IQ 数据的方差,有百分之多少是由基因导致的。初中数学还记得不?每一个数据样本,都有几个基本的统计指标,比如大家都很数据的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等等,还有就是 方差、标准差。
方差 Variance 衡量的,就是这个样本中的所有数据、它们和平均数之间的距离总和。
假设参加 SMPY 研究的孩子有 5 人,他们的 IQ 分别是:
120 125 130 135 140
> 平均值:130
> 方差:62.5
现在假设这 5 个孩子获得了跳级的机会,新的环境激发了他们同样的更高 IQ 潜力,于是每个人的智商分别变成了:
130 135 140 145 150
> 新平均值:140
> 而方差仍然是:62.5
看到了吗?在这个新的样本中,所有人的 IQ 都得到了提升、但方差不变、这个方差的导致因素中、也就依然有 80% 来自他们身上从未变过的基因。
(为了简单地说明这个概念,大叔这里用了极简的方式来举例,极简到甚至可能偏离了学术的严谨。比如:这 5 个小孩不可能跳级后每人都均衡地 +5,这个假设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成立。)
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呼吁:千万不要小看后天环境的力量,特别是在学校教学里,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合适的教育可以激发孩子无限的潜能!
呃…… 等一等,我们还是要实际一点,IQ 的后天提升并不是 “无限” 的。心理学家的共识是:
基因实际上决定的是我们 IQ 值的一个范围,也就是下限和上限。但良好的环境可以激发我们靠近自己的上限、相反不利于成长的环境则会成为逼着我们 “秀下限”。
回到 SMPY。研究人员追溯这些孩子的成长历史之后发现:当他们的学校老师得知 “这些孩子是个高智商天才” 后,孩子如果又不跳级,那么这个老师在孩子身上花的精力和时间、就会比其他孩子更少,因为觉得 “这孩子很聪明,不用我教自己就能学会,这个年级的题目也都是小菜一碟”。
研究人员呼吁:大部分学校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而这样整齐划一的公平,恰恰阻碍了高智力儿童的发展。正所谓 “因材施教”,对天才儿童,更加超前的学习材料和教育方式也许更适合。
所以说,同是 IQ 高到爆表的孩子,若家长和老师没有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长大后依然会是成败两隔。
也就是说,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我们自己,都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为每一个终身成长的自己、争取到更良好的环境、和更多自我突破的机会。
下一个章节,大叔会分享我搜集到的心理学家在这方面提供的建议,给家长、给教育者、也给我们自己。 04
心理学家就 “提高智商” 的建议
给为人父母的你、和终身成长的我们
写到这里,大叔不禁想起了咱全中国大把大把为了孩子教育操碎了心的家长们,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的爸爸妈妈。
当初大叔中考的时候,瞄准了市里最好的高中,但离无条件录取分数线差了 3 分,勉强进了择校分数线内。这意味着:我要么去上排名第二等的高中,要么家里要出万把块择校费供我满足第一志愿。
我爸妈毫不犹豫四处凑钱给我供到了最好的高中。看他们那样我内心无比愧疚,也恨自己就是没考好。当时的我情愿自己是离分数线更远,也不是 “只差了 3 分”。
我爸对我说:“儿子,爸爸相信你是凤凰,但你的能力还不足,是只半吊子凤凰。这样的凤凰如果去了鸡窝,会迷失自己、把自己当一只鸡来看待的。所以爸妈想尽我们可能送你去凤凰窝,哪怕你一进去就垫底,也要你在那个环境下成长。”
现在回想起来,我爸不愧是个大学心理教授,若是他看到儿子今天的这篇推送,肯定要咯咯笑了吧。
当然了,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家长对教育也有不同的见解,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经济能力等很客观的差异都真实存在。但我想,如果可能的话:
家长可以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比较好的学习环境,而我们自己也要在成年之后、为自己的终身成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为此,大叔建议家长、和自我成长的探索者们,做一次正规、全面的 IQ 检测。这样有两个明显的好处:
1. 认识智力各项组成部分的准确水平。
IQ 是个复合名词,里面包含众多不同方面的智力,比如语言能力、记忆力、逻辑分析能力,等等。
全面的 IQ 测试,不仅会提供一个智商总分,更会有分项能力报告,帮助我们取长补短。
同时我们再讲一个 SMPY 研究的发现:在 IQ 所囊括的全部人类智慧能力中,孩子们的空间推理能力(spatial reasoning)和他们长大后获得的国家科研专利数量、发表的论文数量联系最为紧密。[4]
什么叫空间推理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学数学里我们都会遇到的题目:▲ 已知上图是由 N 个同样正方体组成集合体后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请问 N = ?
前天晚上在广州市中心晃悠的时候(就是正佳、天环、天河城那里,羊城的朋友一定熟悉哈),我在天环购物中心的地下二层偶遇一对母女,妈妈在教孩子如何通过身边的地标判断购物中心的立体地形。
“你看,我们刚才经过这个卫生间的,卫生间的对过是星巴克,星巴克的对过是我们刚才买了牛角的面包店,面包店旁边是我们半小时前下来这一层的电梯。所以如果我们现在坐同样的电梯上去一层楼,电梯门打开之后正对着的是什么地方呢?”
大叔知道那个地方,是商场的服务台。
“嗯,记得哦~ 如果走丢了,去服务台找服务员,不要留在这里哭,也不要跟不认识的人走。”
这位家长真的好棒!这样不仅锻炼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记忆力(也是智力的一大组成部分),还以身作则给孩子进行了实地安全教育。我都恨不得上去给这位妈妈竖起大拇指!
你的 IQ,哪部分强,哪部分可能稍显薄弱呢?
2. 提早甄别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考验。
IQ 测试可以为孩子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预警信号(比如多动症、焦躁症的危险因子)。然而这些挑战的存在,并不代表整体智商的低下。我们把优势劣势两两结合评估,才能为孩子提供最合适、最及时的引导。
我爸妈没带我去做 IQ 测试,我是在大学里学习心理学、get 到了有关 IQ 的这些知识以后、才主动到我们学校的认知心理实验室,花钱做了一个多小时的测试,才拿到了报告。
(是的,足足一个多小时,之后还有专家帮你点对点解读,所以网上那种什么五分钟测出 IQ 的,真心醉了。)
除了 IQ 测试,我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家长需要给孩子机会、我们长大后也需要持续给自己机会、去经历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这是美国科学网(Scientific American)给出的 N 项 “智力提升建议” 中,排在第一位的。
换句话说也就是:为自己的生活寻求新鲜感(seek novelty)。首先,生活中哪怕再司空见惯的小事,都能散发出新鲜的味道。比如拿大叔自己来说,我每周会要求自己、在这个我赖以生存的城市里、去发现一家全新的、没有尝试过的餐厅、一道没有尝试过的菜品。回家路上如果有时间,我会提早一个地铁站下车,按没有走过的一条道路走回家,路上会要求自己注意到这条街上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新鲜事物。
需要注意的是:新鲜 ≠ 美好。我有按着大众点评来到一家评分很高的餐厅,但发现口味并不适合自己,于是餐费就当是交出去的学费。我也在探索新路线的时候手机断电又不幸迷路,绕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家,算是长了记性。但小新鲜,就已经是小美好啦。
脑神经科学家研究表明,就算我们不去计较这些锻炼不锻炼的,“新鲜” 本身,就足够有益了。适当的新鲜的生活体验,不仅会刺激大脑分泌 “快乐荷尔蒙” 多巴胺 Dopamine,更会促进神经系统发育 Neurogenesis、催生更多新的神经元 Nerons、也强化大脑的可塑性 Plasticity。[5]
而且,这些新鲜事物和过往的经验不是割裂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 IQ 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彼此的协作是如此紧密、微妙。就比如我在探索新路线的时候,这必定要锻炼我对周围地形的考察能力、对脑中构建地图的记忆能力、也就锻炼了上面说到的空间思维能力。
以上还只是生活内容 + 形式上的 “小尝新”。再大一点的话,就是旅行、甚至是换一个环境去长期生活了吧。
十月一号大叔的那篇文章你们记得吗?《假期这样过,能提升你的人格层次》。
当时推荐的 “假期过法”,是旅行。旅行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好处,就是因为它提供了很多经历不同人生体验的绝佳机会。
当然不是随便旅游一下就好了的,类似于那种到哪里就住住酒店、买买特产、找个标志性建筑拍拍纪念照证明自己 “到此一游” 的,不算。
具体的做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咱公号后台回复 旅行 两个字,温习一下当时的推送~
当然,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不止旅行。家长给孩子除了学校学习以外,可以去生活中学习更多。比如带着孩子去钓鱼、爬山、看电影、去星巴克体验不同咖啡的滋味…… 都是很棒的、一场终身体验不同环境的、一辈子的成长。
如果从小你的爸妈没带你做这些,你自己也可以!只要你愿意出发,就从不会 “为时已晚”。
另外呢,SMPY 的研究团队,基于他们 47 年来对 5000 个孩子的成长观测,为我们总结出了以下 5 条黄金准则。无论是作为孩子的家长、还是督促自己成长的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方向:[6]
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兴趣特别浓厚、或是在某方面能力特别强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孩子充分发挥这种兴趣和能力优势的机会。
不要只满足孩子的智力发展需求、更要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培养孩子的 “发展性思维(growth mindset)”:你要表扬和称赞的是孩子的付出的每一分努力,而不是他们的“能力和才干有多高”。
鼓励孩子接受挑战(研究团队把这种挑战称为 “智力危机 intellectual risks”)、去经历失败、并在失败中成长。
千万别给孩子贴上 “天才” “神童” 这类标签,这会成为孩子巨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会不堪重负。 写在最后
来到文章的末尾,大叔想到了四个字:原生家庭。
2018,“原生家庭” 这个概念特别火。借助今天这个有关先天和后天智商的话题,我们会发现家庭话题特别有意思。为啥这样说?因为:
基因是爸妈给的,而一个孩子至少成年之前的成长环境,也是爸妈营造的。
所以无论是先天基因还是后天环境,原生家庭毋庸置疑都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站在父母的视角,自己从小就是好学生的父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 “做到跟我一样好”、或者 “要比我更优秀才行”。
站在孩子的视角,诸事不顺之时可能会怨天尤人:“你看吧,果然都是遗传来的,我爸妈没能给我一颗优秀的大脑啊”。
之前大叔发过原生家庭的文章,讲的不是智商,而是家庭关系以及亲情。我还记得当时守在后台看留言,收到很多负面的评论说 “有这样的父母,我一辈子就想要远离,一辈子都不会原谅”。
但也有很温暖的:
“我虽然还不能原谅我的父母,但我已经能理解他们为何会是这样。我只想尽自己的力量,给我的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所以大叔想说:亲情也罢,智商也罢,在学校里头的分数高低也罢、步入社会和职场后的收入多寡也罢,生活的动力,其实都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在大叔的高中母校门口,有这样一句标语,虽不是校风校训,但我却记到了今天:
“人不能选择身体的故乡,但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
这是对自我塑造的磨练、对终身成长的追求、也是在不忘本源的同时、探索全新环境的信念。
这话的确有那么点鸡汤味,但希望它还是有一点温度的,能够跨越屏幕、来到你的身边。
大叔把它送给你,也再一次提醒我自己。我们,共勉。-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用到的文献资料:
[对应文中方括号内的引用序号]
[1] Chris Weller on Business Insider (2017). Psychologists studied 5,000 genius kids for 45 years.
[2] Life Paths and Accomplishments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Males and Females Four Decades Later David Lubinski, Camilla P. Benbow, Harrison J. Kell 2014
[3] Creativity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Spatial Ability's Unique Role. Harrison J. Kell, David Lubinski, Camilla P. Benbow, 2013.
[4] When less is more: Effects of grade skipping on adult STEM productivity among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adolescents. Park, Gregory,Lubinski, David,Benbow, Camilla P.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 105(1), Feb 2013, 176-198
[5] Andrea Kuszewski on ScientificAmerican.com (2011). You Can Increase Your Intelligence: 5 Ways to Maximize Your Cognitive Potential.
[6] Tom Clynes on Nature (2016). How to raise a genius: lessons from a 45-year study of super-smart children.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作为全国第一个拟把中考体育分值提升到100分的省份,云南省近日就初中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考试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举行听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