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月50万张照片 揭秘千年云冈石窟“扫”窟人
一个月时间,拍摄超过50万张照片,利用两种激光扫描设备,采集全覆盖的影像数据。再经过软件的运算建模,1500年历史的云冈石窟中的一个洞窟,就被整体三维“复制”到了赛博空间里。
其后,经过3D打印工厂数月的打印、上色,一个完全等大、同色的石窟走出赛博空间,被“粘贴”到真实世界。
这是云冈石窟数字化工作的一个速览。通过数字化工作,遭受自然风化、侵蚀的云冈石窟,得以保存、修复、重建。到各地进行巡展3D打印成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这座千年石窟的魅力。
这些工作,由云冈石窟数字化团队的20多名成员牵头完成。除去数字档案、绘制考古线图等岗位,这个团队从事数字化外业采集和内业处理的一共有十多人,“90后”占了绝大多数。
团队成员
专业背景“五花八门”
探索出一套文物数字化行之有效的方法
云冈石窟数字化团队很年轻,成员大多在最近3年进入,少有直接从事类似工作的经历。他们的专业背景五花八门,有平面设计、美术、编导等。他们有的是出于对石窟的喜爱进入云冈,“上了山”。更多的人则是在与石窟朝夕相处之后,对它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好奇与兴趣。
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室第十一窟数字化项目负责人潘鹏说,文物数字化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专业,这些成员带来的各行各业的经验,有助于互相补充,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最难的是理论,就是学术、历史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得越多,采集时就会更清楚什么是重点。”1991年出生的技术员王家鑫说,干的时间越长,不懂的东西越多,“你想象不到当初为什么要这样、能这样雕出来。”
云冈石窟研究院的数字化历程,约从15年前起步。在国内尚无成熟技术、经验的情况下,经过近十年探索,云冈石窟初步形成了符合自身需求的数字化体系。2016年前后,云冈石窟研究院开始逐步壮大数字化团队,云冈自身以及国内其他单位的数字化项目也陆续上马。
如今,云冈石窟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手持三维激光扫描、站式三维激光扫描三种采集方式,依次对每个石窟开展数字化采集、建模及3D打印复原,保存住云冈石窟的真实信息,并且未来可以让3D打印的洞窟进行全球巡展。
李泽华 23岁 被石窟看着长大 长大给石窟照相
团队成员们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大同人,小时候都来过云冈石窟。队伍里年纪最小的李泽华今年23岁。他记得,以前石窟前是土路,一起风,刮得满脸都是沙尘。这些年来,云冈石窟景区扩大了八倍,从只有石窟山体周边的一小片,到现在被绿地、河流环绕。学西方油画出身的他现在却越来越爱看中国古代壁画,古人绘画的想象力经常让他赞叹。“特别壮观,充满奇思妙想,而且有整体设计。”
庞博 27岁 手持三维激光扫描 经常一蹲就是大半天
27岁的庞博今年刚进入团队,第十一窟项目是他参与的第一个数字化项目,他主要负责手持三维激光扫描,经常一蹲就是大半天,身体不能有大幅度动作。
这项工作对体力要求很高,集中采集数据的一个月,团队成员们经常需要交替上夜班,住在研究院的宿舍里,隔天才回一次家。
王超 27岁 参与过太原天龙山石窟 数字化项目
今年27岁的王超,原来是云冈石窟的一名讲解员。讲解了两年石窟之后,他想学习些更新的技能,当时正值数字化团队扩大规模,便在2018年进入团队。相比讲解,他更喜欢数字化的工作,因为正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每一时期的硬件、软件都在升级,他觉得自己能学到很多新东西。
随着云冈数字化技术向外输出和交流,王超有了更多机会了解国内其他石窟寺、古建等单位。他参与过太原天龙山石窟数字化项目,近距离接触过重庆大足石刻、洛阳龙门石窟,从而对云冈石窟的独特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王家鑫 29岁 阳光穿过石窟的“明窗” “感觉就像我的工作和人生”
苦累与惊喜同行。29岁的王家鑫一直忘不了一个时刻。有一次他起早到石窟采集数据,经过一个洞窟时,早晨的阳光恰好穿过云冈石窟中特有的“明窗”照进室内,如一束顶灯,在佛像前的地上打出一片方形“舞台”,“这时候外边正好敲钟,我感觉就像自己的工作和人生。”据新京报
新闻推荐
从日本进境、即将亮相第三届进博会的中国古画新华社发据新华社上海11月4日电上海海关4日公布,5件进境参展第三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