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虚实之间话菩提 ——读《书法菩提·民国河南书法人物志》

潍坊晚报 2020-10-10 09:22 大字

◇傅彩霞

张晓林身居八朝古都开封,对宋史、文学与书法有深远的研究、解读与实践,深谙中原的区域文化与书法家的传奇故事。他的笔记体小说《书法菩提·民国河南书法人物志》,把笔触深入历史的文化空间,虚实之间话书法菩提,以其简淡质朴的语言,若真若虚的创作手法,记述了民国时期中原书法家的传奇故事,不仅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书法知识,而且表现了独有的精神气韵与文人风骨,折射出民国时期一代文人雅士的境遇风采。这部跨文翰两界,巧妙融合书法人物历史与现实深厚文化的小说集,景色秀美,令人耳目一新。仿若在一个秋雨凄凉之夜,道友们一边瀹茶品茗,一边聆听张晓林说书讲古,那来自民国的一声声叹息,倾诉衷曲,耐人寻味。

小说集别出心裁,每篇小小说前言,设有人物生平介绍,插配书法家代表作的彩色手迹,既增长书法知识,拓展审美情趣,又增加了小说真实感与可信度,人物传奇与故事似雾里看花,犹如中国水墨画里的虚虚实实,把抽象的述说与具象的描写巧妙结合起来,这种虚中带实,实中揭虚的创作,让笔记体小说变得生动形象,意蕴深远。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是天然生长在一起的,是文人雅士难以割舍的文化情怀。张晓林为民国河南书法人物志另辟新径,以中国书画艺术的历史性嬗变过程为序,分大篆、隶、楷、草书、行、魏碑、小篆等其他七辑,既互为补充,又各自独立。《书法菩提·民国河南书法人物志》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书法精神气质、学识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追求。

张晓林不但小说写得丰富有趣,其书法造诣也颇深。他深谙翰墨,造诣宏深,以雄浑刚健的书风,独步河南书坛,与冯杰、何弘被誉为中原文坛书画三家。他对书法如同文学一样,有独特的见解,恰如他在《圉炉书话》中,倾吐一家之言:“学书贵于自得,非外得也。自得出乎心源,本乎性情,从而知书法之理,此亦为德性之知,而非闻见之知也。今之所谓博闻多能,知其物而不能知其理者,皆称之为外得。”他撰写的《书法菩提》系列小说,把文学与书法密切结合,演绎双重曲。文学成为了经典书法艺术的传唱,书法在多情的文学里找到了鲜活的土壤。

民国时期是动荡的,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无数仁人志士和文人墨客挺身而出,完全可与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相提并论。《书法菩提·民国河南书法人物志》以实人叠合成虚构小说,吊古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小孔成像的方法撰写笔记体小说,起到了多义层生,曲径通幽的韵味,表述了民国时期文人独立的风骨,高昂的精神。

笔记体小说亦正史亦野史,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恰如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散落民间的文人雅士以及他们的趣闻轶事,经过张晓林的长期思考与沉淀,被他用翰墨聚集的实和小说的虚巧妙融合在一起,小说便有了内涵和神韵,有了人物的命运与历史的再现。如他撰写“民间第一收藏家”的《张伯驹》,不拘泥于人物本身,以时间为序,用似连非连的三篇小小说,串联了张伯驹家财万贯留青史的美名。

张晓林用传奇妙笔,为夷门书坛名士大家画像,让他们从浩瀚的历史尘埃中走来,活灵活现地站立在读者面前,甚至身穿灰色长袍混杂并排在人群里。读者从他们的趣闻轶事里学到做人的风骨,从传说故事里知道其成长阅历,从书法作品里欣赏其用笔、结字与章法技巧。

新闻推荐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在新疆和田玉石中心玉石产业园玉石交易市场,参加扶贫助农直播活动的女孩展示产品。2014年,新疆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7.9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