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未成年人打赏维权难 家长和网站均需反思

南宁晚报 2020-09-27 04:50 大字

■丁家发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问题增加。2020年第一季度,仅在江苏省,消保委系统受理的未成年人网游类投诉就达425件,比去年同期增加460%。寒门子弟打赏主播掏空家底,未成年人网游消费维权难。(9月25日《中国青年报》)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未成年人在家上网课。家长忙于工作或生计无暇顾及,导致未成年人网游消费大增,打赏或购买游戏装备,花费巨额资金甚至掏空家底,让家长苦不堪言。尽管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未成年人打赏可退还,但家长想要游戏平台或主播退钱,并非易事。笔者认为,未成年人打赏,家长监护有责任,广大家长应该反思如何履行监护责任,做好事前防范,从而避免金钱损失和不必要的维权纠纷。

现实生活中,一些未成年人在网络平台上,用父母绑定的支付宝、银行卡“慷慨”打赏和挥霍,金额之大往往令人咂舌。按照《民法总则》规定,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明确,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然而,如果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充值或打赏确实是未成年孩子所为,游戏平台或主播一般不会爽快地退钱。而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打官司,相信也很难得到法院支持,家长最后也只有自认倒霉。因此,家长等监护人在给孩子上网、玩手机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最好能有相关监控设备或措施。

对于这类事件,笔者认为事先防范比事后索还更为重要。一方面,家长等监护人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账户、密码,不要透露给孩子。另一方面,不仅需要家长对孩子上网多加关注,网络平台也应采取审查、监管等措施。比如利用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登录等手段识别未成年人,并在网络界面显著位置提醒未成年人不要无效打赏。对未成年人利用家长等监护人账号登录打赏、充值的,监护人发现后要求返还,平台则及时界定并予以返还。

笔者认为,针对未成年人打赏等纠纷增加的趋势,家长和网络平台都有义务采取必要措施,防范未成年人充值和打赏等无效网络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则可以建立一个网络虚拟财产退还保障机制,帮助家长等监护人能够快速维权,避免双方出现相互扯皮、久拖不决等现象。

新闻推荐

月满中秋 ●马从春

月满中秋●马从春从历史的典籍中走出从华夏族的血脉中走出当丰收的喜悦随着黎明第一声鸟叫洒满乡间金黄的田野一轮古色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