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一个时代的诗意书写 邵燕祥及其工业诗歌创作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9-27 03:22 大字

8月的第一天,微信传来邵燕祥先生逝世的消息,心中一凛:那本《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尚未读完,还有几句话想请教邵燕祥先生呢!

几年前,邵燕祥先生新著《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甫一问世,林凯兄即送我一本。邵先生是我敬重的诗人与杂文家,其新著焉能错过?在这部“一个小人物走过一个大时代的亲历”中,“工业建设的背景寄托了我的诗情”“不满足于只写工业和建设”两节尤其吸引我,觉得以后可深读细嚼。

因诗记住了邵燕祥,但读得更多的是他的杂文。《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一书则让我明晓他如何走上诗歌之路,《到远方去》《我们架设了这条超高压送电线》的来龙去脉。也知道了即便在最初写诗的同时,邵燕祥先生也写杂文。

上世纪50年代,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已成为一个聚光点。邵燕祥先生十分关注报刊上发表的工人创作的散文、小说、诗歌。他曾点赞一位石景山发电厂工人的诗句:“‘我一发声,好似深山虎啸,我一吐气,便成满天烟霞。’我欣赏他写出了工厂的气氛,也写出了工人的气魄。我深深地佩服,以为仅这两句就超过我的《烟囱之歌》一大篇;我以为也超过了田间的《汽笛》”。

《烟囱之歌》成于1948年。当时年仅15岁、人在北京的邵燕祥在油印的地下刊物上看到东北解放区的哈尔滨市“烟囱林立”的报道,情动于衷,写下长诗《烟囱之歌》。在诗里,他将工厂恢复生产后烟囱冒出的浓烟比喻为“祥云”。因为那时的他深信,只有恢复和发展生产,市场才能够繁荣,工人和农民都过上温饱的生活。

从1953年起,我们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1952年的下半年,一种信息悄悄走进邵燕祥的视野,“大地上开始迈出了建设的脚步。要建设工厂矿山,铁道公路和地质勘探应该先行。”一个开阔的诗的世界展现在邵燕祥的眼前,他“在草创的蓝图上感到了沸腾的生活”,在即将开始建设的工地上,他将情怀寄托在和他一样年轻的建设者身上,于是有了《到远方去》这首诗:

收拾停当我的行装, /马上要登程去远方。 /心爱的同志送我,/ 告别天安门广场。/ 在我将去的铁路线上, /还没有铁路的影子。 /在我将去的矿井, /还只是一片荒凉。 /但是没有的都将会有, /美好的希望都不会落空。 /在遥远的荒山僻壤, /将要涌起建设的喧声。

1954年1月下旬,在抚顺,一条22万千伏超高压送电线开始送电。邵燕祥以此为题匆匆写了《我们架设了这条超高压送电线》,他并不觉得诗题冗长拗口,因为在他眼里,这件“名物”本身就有工业化时代独具的诗意。

大踏步地跨过高山,/跨过河流、洼地和平原,/跨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田野,/跨过重工业城市的身边;/跨过阴雨连绵的秋季,/跨过风刮云卷的冬天,/跨过高空,跨过地面,/大踏步地跨过时间……/——请问是谁,/在自己可爱的国土上,/架起了第一条,/最大的超高压送电线?/我——们!

这首诗用今天的话说,当时几乎成了爆款,不仅在中央台黄金时间联播节目里朗诵播出,而且几天后又刊发在《人民日报》。后来,在无数的场合被人们朗诵。

这些诗的境界无疑是宏阔的,这取决于邵燕祥不甘于做一个“只靠描写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的‘渺小’的诗人,紧紧发出只有自己才倾听的‘小鸟的歌唱’,而要做一个革命的歌手”。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诗句,振奋激昂、温暖明亮的色调无不折射出诗人对远方的建设、辛勤劳动者的赞美。

邵燕祥先生是个坦诚的人。对早年创作的诗歌作品,哪首诗是模仿谁的,哪首诗套用了啥民歌,在形式上依循了哪一位诗人的样式,他都一一道出。他曾经以马雅可夫斯基为范本,尝试“楼梯式”诗歌创作,如《到远方去》《三门峡放歌》。

工业化题材方面的诗,邵燕祥总共创作了十余首。其中《我们架设了这条超高压送电线》《到远方去》几乎被视为邵燕祥的代表作。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入选众多选本。

当年,《到远方去》,在众多大学和中学的毕业晚会上成为朗诵节目。邵燕祥先生表示:“这是因为它比较明快,有叙事性,直截好懂,适于朗诵;它有一个走向生活、参加建设的大背景,而又渗透着年轻人的豪情与柔情,童心与雄心,比一般光是写生产热情歌颂劳动竞赛的诗歌,多了点打动人的地方……”

邵燕祥先生一生出版诗文集70余部,《我们架设了这条超高压送电线》《到远方去》等属于其创作生涯早期的突出之作。邵燕祥先生于《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说:“作为50年代写过一些诗的作者,我其实只属于我的同代人,或只是同龄人。他们,当然也只限于学生,某些学生出身的青工,年轻的技术员,野外工作者如地质勘探队员们。”回望过往,白云苍狗。邵燕祥先生及其1979年于《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的《中国的汽车呼唤着高速公路》已被遴选为20世纪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列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引》诗人以敏锐的触角及观察力,捕捉到社会时代的痛点,不同的时代总能得风气之先,诗句直入人心,振聋发聩,历久不绝。

自称“只属于同代人”,邵燕祥先生实在是过谦了。

新闻推荐

吉林:卫星在农林领域“大有作为”

三场台风过后对受损农田查勘定损,拍摄影像协助农业估产,对森林实施防火检查……近段时间,农业大省吉林省借助卫星在农业、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