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修缮古长城:山野里的抢救

安徽工人日报 2020-09-26 07:51 大字

2019年7月3日,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的明长城上,工人们正在清理坍塌处的碎石。由于该长城的马道和墙体大多已经坍塌,施工队员们必须将碎石和杂物清理干净,重新修筑。

5月17日,临近中午,干完活儿的泥瓦工正在等待同伴。

9月17日,51岁的田国军被风沙迷了眼睛,转身擦抹眼泪。

9月17日,伊德林(图右)正和肖景春在帐篷里查看施工图。

5月17日,正值山花烂漫,工人们在返回宿舍的路途中经过一片花丛。从工作区到宿舍区,工人们有时需要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5月17日,工人们在帐篷里午休。为方便生活,帐篷里配备了发电机和手机信号增强器。

施工队在山谷间用钢管、帆布、彩钢板搭建的临时宿舍。

5月17日,徐庄则和骡子在路边休息。长城大多沿山脊等地势险要处修建,这为修缮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在机械设备和车辆不能到达的地方,使用畜力成了工人们的首选。

5月17日,泥瓦工按照比例搅拌垒砌城砖所用的石灰。为了尽可能保留古长城原貌,所有修复工艺都采用古法进行。

山上植物种类丰富,一名队员采摘了一些树叶,晾干后可以泡茶喝。

5月17日,肖景春正在一处敌楼上查看水箱。工人们平日施工和生活用水多是从山里引出的泉水。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体线性文化遗产,长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蜿蜒壮阔闻名中外。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区域的长城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风化、破损严重,亟待修缮。

北京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自2000年至今,北京市共开展长城保护工程近百项,财政资金投入约4.7亿元。

2019年,北京发布了长城保护“任务清单”,10项长城抢险加固工程正式启动,位于昌平区流村镇的明长城就是其中一项。

9月17日,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的明长城上,已然一派秋日景象,灌木丛的树叶开始泛黄,野果陆续挂满枝头,山谷里风声呼啸,刮起的沙粒让人睁不开眼,在古长城上劳作的工人们稍有不慎就会被风吹得踉跄几步,即便在中午,工人们也得裹着厚厚的防风衣。

该段长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和河北省怀来县交界,呈东北-西南走向。据相关文献记载,该段长城为明嘉靖年间所修建,全长2.47公里。数百年来,受自然风化和一些人为活动破坏,这段长城的墙体建筑普遍开裂,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坍塌,不少敌楼和墙身已经被荒草覆盖。

这段长城是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砌筑手法,很好地保存了长城的建筑规制和技法,也成为了人们研究明长城和长城烽火台的重要历史依据。

2016年,北京市文物局提交的有关流村镇明长城的抢险修缮方案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之后,又经过了评估、勘察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后,该段长城终于在2019年4月迎来了修复者。

“和已经开发的景区相比,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历史,在这里才能感受到明长城最真实狂野的一面。”站在一处制高点上,工程负责人伊德林说,“为了保持该段长城原有的特征,现在做的只是保护性修缮,就连抗日战争时期敌楼上留下的枪眼也都会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修缮长城的工作面距离昌平城区较远,在这里工作,不比城区,除了日月星辰、荒山老树,剩下的就是常年伴随的风沙。为了保证工人们的生活质量,伊德林每隔一两天就要开车往返一次,帮忙购买蔬菜、米面油、药品、水管等生活物资,再由架设好的索道送上去。

2019年4月,伊德林和施工队刚进驻时,2.47公里的长城上,光塌方的墙体就有数十处。由于长城的地基大多是由青石垒砌,清理地基成了工作量最大的一道程序,有时一处塌方往往要挖三四天才能找到地基层。为了保证施工进度,方便工人工作,施工队在一处山谷搭建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宿舍。因为条件有限,宿舍由数十根钢管支撑,四周由帆布和一些彩钢板围起来,里面再搭建一层木板就成了大家休息的床铺。负责敌楼修缮工作的肖景春说:“这里一到晚上风就特别大,吹得铁皮劈啪作响,光屋顶就被风掀翻了3次。”

流村镇长城地形复杂,山顶天气变幻莫测,每年只有半年多的施工时间。开工前,这里平时除了偶有“驴友”经过,几乎无人问津。“上山的道路大多是施工队重新开辟出来的,搭建索道的绳索、钢管支架和电机也是靠人力和骡子搬运上去的。”肖景春介绍说。根据长城“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理念,该段长城的所有修复工艺都采用古法进行,除了泼灰,基本用的都是旧料,敌楼上需要用到的一些城砖也是按照原尺寸专门烧制的。同时,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和修缮质量,施工队请来的工人大都有着丰富的古建修复经验,其中以河北易县西陵镇的工人居多。

今年51岁的田国军是西陵镇华北村人,20岁的时候就跟着师傅在清西陵做维修工作。30多年过去了,曾参与过故宫、颐和园等重点文物修缮工作的田国军已经从当初的学徒工成长为大家眼中的老师傅,他也靠着手中的灰刀将一双儿女养育成人。如今大闺女已经出嫁,儿子还在保定读大学。说起古建修缮的艰苦,田国军略带遗憾地说:“我们这都是祖传的手艺,只是现在愿意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在这个数十人的施工队伍中,40多岁的徐庄则是个“特殊的存在”——他是3头骡子的主人。

“吁,慢点慢点,回去给你吃点好的……”在寂静的羊肠道上,徐庄则和骡子间的特殊对话总能引来工友们的起哄。这时肖景春则打趣地说:“骡子一天挣得都比你多。”在山顶的两个山谷间,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平台,每天都会有数千斤的白灰和城砖通过1100多米的索道运送到这儿。由于山顶无法通车,道路狭长陡峭,各个工作面的物料运输最后都需要通过骡子来驮运。每天工作结束后,徐庄则都会根据第二天的物料消耗来调配骡子的使用,“不能累着,也不能惯着”。

过完国庆节,流村镇长城的修缮工作就将接近尾声,伊德林也将和他的工友开启新的修缮任务。然而,对于我国的长城保护工作来说,却远没有结束。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长城遍布我国15个省(区、市)的404个县(市、区),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其中,墙体设施保存比例为1/2以上,墙基、墙体留存比例为3/4以上的,属于保存现状较好的长城点段,仅占总数的12.3%,仍有大量的长城需要修缮。

新闻推荐

坚持“四早”加强核酸检测能力 答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开卷试题”

新华社海南博鳌9月25日电(记者陈聪)“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外防输入压力依然很大,而在内防反弹方面,关键是要把上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