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记录全民战疫不能“不拘小节”

济南时报 2020-09-21 14:11 大字

□本报评论员 赵晓昕

自疫情暴发以来,关于抗疫题材的影视作品备受瞩目,许多文艺工作者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抗疫主题的文艺创作当中。近日,国内首部抗疫题材电视系列剧开播,这部改编自真实抗疫故事的作品,在收获了观众感动的泪水之外,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而引起争议的最主要原因,便是影视作品呈现出来的一些细节与现实的割裂。

这种割裂是多方面的。比如,在单元剧第一集,唯一报名去前线的女司机在领导说“是不是女同志也得出一个”的动员下才站起来,且被女同事询问“凑什么热闹”。这个细节虽是为了刻画一名挺身而出“逆行”的女司机,但却与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战疫故事有所出入:疫情期间公交系统全员动员参与,员工们不分男女老少轮值排班候命,主动请战、几十天不回家的女司机比比皆是。再比如,宣传照中的一线医护人员打电话时将防护服帽子摘下,护士工作时间不戴口罩在医院聊天,这与现实中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提高防护措施的医院存在一定差距。剧中出现的一些推空针、抢救时拔掉气管导管换面罩等医疗错误也被一些专业医生指出。

与纪录片和新闻报道的非虚构性不同,电视剧属于再创作,需要进行艺术加工,不苛求真实性。但是文艺工作者也要意识到,抗疫题材的电视剧与普通电视剧不同,它改编自真实故事,是对抗疫故事的记录和再呈现。或许普通电视剧需要万里挑一的女主角,但显然抗疫剧不需要,因为挺身而出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国家卫健委召开发布会时表示“在4.26万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2.8万名为女性医护人员,占比2/3”,国家有难,中国女性从未缺席,以只顾小家的女性群体衬托一位“逆行者”的伟大,如此叙事手法显得有些不够严谨。与医疗题材影视剧类似,抗疫题材的作品旨在帮助我们理解抗疫的艰难时刻,应该避免出现错误的医疗手段,缺乏专业性不仅会削弱观众对作品的认同感,甚至可能对观众产生误导。

观众对细节如此“吹毛求疵”,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自然希望影视剧所展现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记录真实。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或许会模糊,但抗疫剧所拍摄的画面却能一帧一帧保存下来,它担当的是记录历史、还原战疫的重任,也是我们对外展示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抗疫史的窗口。因此抗疫剧必须要精耕细作,记录全民战疫不能“不拘小节”,每一个细节都要经得起推敲和考验,即便整体叙述没有偏离现实,但若在细节处经不起推敲和审视,也会让人在感动之余有些“出戏”。

我们想要永远铭记这一段经历,记住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勇敢精神,记住每一个平凡工作者坚守一线的精神,记住我们举国同心的团结精神,因此眼下各种抗疫题材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事实上,这些作品即便没有人为制造的冲突,也没有激化矛盾吸引眼球,只需要如实记录战疫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实事求是还原每一个奋勇冲在第一线的工作者,就足够打动人心。

无论是再现疫情温暖一刻还是歌颂疫情中的动人精神,注重细节、还原真实就是最打动人心的宣传和记录,因为真实本身就有万钧之力。

新闻推荐

“组团式”医疗援藏开创高原医疗新局面

“跟着北京援藏医生能学到很多东西,我的第一任师父龚晓峰教我进行骨科微创手术,在临床上很实用。”拉萨市人民医院骨科大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