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武清 高铁拉来的“京津之心”

四川日报 2020-09-21 06:38 大字

小切口看京津冀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君芳 王国平 任鸿

飞速发展的高铁系统,将北京通州、天津武清和河北廊坊串联起来,被称为“通武廊”,也被称作“小京津冀”。

8月14日一早,我们从北京南站出发,乘高铁前往武清。21分钟后,手中的咖啡尚未喝完,目的地已抵达。

“高铁拉来的城市”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开通,入津第一站就是武清。当时曾有媒体报道,很多人租住在武清,工作在北京,每天赶早晚高铁上下班,被称为“通勤移民”。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大批企业出京第一站选武清。

在天津市武清区政府,武清区发改委副主任、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强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武清区紧紧抓住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聚焦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全区累计在京设立招商机构120余个、招商人员近400人。”庞大招商队伍带回漂亮成绩单:去年,武清区共引进北京项目687个,总投资24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重点行业龙头项目22个。

为融入北京、服务北京,武清提出规划建设京津产业新城。产业新城地处京津中心,未来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核心区和桥头堡。

随着一个个高端项目落地,武清正成为北京企业的再创业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说,位于京津中间的武清,是“高铁拉来的城市”。

“海河英才”计划助企业走出困境

我们走访了几家落户武清的北京企业,其中一家从事信息安全保密的科技企业,于2018年在武清成立全资子公司。“从北京初到武清时,引进研发人才方面有一定困难。”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刘艳说,公司落户当年,天津市推出“海河英才”计划,帮助公司走出了困境,“45岁以下的本科生可以落户天津,能获得相应人才补贴。我们公司总工程师还专门从北京总部调到武清子公司,落户天津。”因技术人员不断聚集,如今,该公司的研发工作几乎全部转移到天津子公司。

王国强介绍,2019年至今,武清区已发放准迁证2.6万人,形成各类人才集聚的良好态势,为企业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打造轨道上的“通武廊”

在京津冀,“小京津冀”备受关注,肩负着先行先试的责任。2017年初,三地签署《推进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签订对口合作协议累计88项。

当下,三地正推进通武廊市域(郊)铁路建设。“响应‘轨道上的京津冀’,我们主导提出并正在推动轨道上的‘通武廊’建设。”王国强介绍,目前北京到天津高铁满负荷运行,急需新线路分担客流。

根据方案,通武廊市域(郊)铁路向北依次经过河北廊坊,北京大兴、采育、亦庄,最后到达通州,与北京地铁相接;向南通过天津北辰科技园与天津地铁5号线相连。通武廊市域(郊)铁路计划实行“轨道建制,公交出行”方式,时速可达160公里。

采访最后,王国强说:“下次你们再从北京到武清,也许就能坐上通武廊市域(郊)铁路了。”

新闻推荐

“追回已拨项目资金”,不应是最终目的

□金新今年初,两篇刊发于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的论文引发关注。作者在论述生态经济学的过程中,列举了导师程国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