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戏剧中心:隐藏在山城小区里的历史遗迹
菩提金刚塔。
□文/罗琳 图/周江
菩提金刚塔位于重庆观音岩的金刚塔街,就在金刚塔小区。它的建造跟重庆城冲破古城范围,进行现代化扩容密不可分。
重庆古城,九开八闭的城门中有个通远门,“通远”即意味着远行,这个城门是重庆正西方,是唯一不临水的开门,通向西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陆路通道。
出了这个门,其实就算是走出了重庆老城。据说张献忠攻下了重庆以后,搞得十室九空,杀了许多人,都扔到通远门外暴尸,所以七星岗这片的乱葬岗规模更大了,最后枇杷山都像个棺材山了。
壹
重庆主城面积扩展到上清寺
重庆清代一直设立重庆府和夔州府,又分出酉阳和忠县两个直隶州,直到1929年才正式成为民国二级乙等的省辖市。潘文华出任市长以后,觉得重庆要发展就必须扩建,不能缩在老城墙里,“不然就永远困在一个凼凼里”。渝中半岛其他地方都是水,只有从通远门那里开始往外面扩建,这就涉及到迁坟。对中国人来说,迁坟是大事,所以阻力大得很。重庆民风彪悍,袍哥众多,潘文华不得不费了些力气来按平当时的反对意见。
不要看潘文华戴眼镜,他是正儿八经的行伍出身,当兵的。并且还有个外号“潘鹞子”,据说玩枪打拳,飞檐走壁都很厉害,而且帮刘湘打了几场硬仗,是真枪实弹在炮火中历练过的。他性格刚硬,根本不会服软,1949年率部在彭县起义。除了扩大重庆的主城面积,他还修建了重庆第一座自来水厂,修建发电厂,规划和建设几条贯通主城的大马路(中山路)等等。通过雷霆手段,通远门外的几十万坟包花了五六年基本上迁完了。重庆主城的面积一下子从七星岗扩展到了上清寺。
菩提金刚塔是按照藏式佛塔设计建造。基座和塔身是方形,往上就是圆形宝顶。塔身上刻着《佛 说 阿 弥 陀经》,分别用汉藏两种文字刻着“菩提金刚塔”的名字,汉藏翻译家、佛学家张心若撰写了碑文。
这个佛塔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是因为随着重庆开埠和西方文化的传入,重庆的很多建筑里都有西方式样的影子,菩提金刚塔也不例外。虽然宝顶是典型的藏式佛塔,但塔身四角的柱子却是爱奥尼克涡卷式的。整个塔有26米高,宝顶就有3米,看上去庄严规整,很有几分气势。
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矗立的金刚塔已经逐渐被周围的楼房包围了,围在一个小区里,叫金刚塔小区。往日的香火慢慢淡了,更多的染上了人间烟火气。
贰
抗建堂由郭沫若倡议修建
在菩提金刚塔附近,还有一座抗建堂。沿着斜坡下去拐弯,很容易就能找到。我去的时候这幢建筑正在修缮。
抗建堂是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戏剧中心。重庆成为陪都之后,文化人士南迁,这里聚集了大量的艺术工作者,是全国文化的中心。那个时候话剧兴旺,为了用文艺武器来支援抗战,鼓舞大家斗志,艺术家们排演了大量的话剧。郭沫若倡议修建了这个剧院,由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李森题写名字“抗建堂”,含义是“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在每年雾气浓重、空袭较少的时候举行“雾季公演”,很多话剧名家都在这里留下了名字:曹禺、夏衍、郭沫若、吴祖光、秦怡等在这里上演过《棠棣之华》《北京人》《屈原》《雷雨》等著名剧目。
可以说,这里记录着中国戏剧史最重要的一笔。1987年,抗建堂成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历史价值进一步得到了肯定。
我们去看的时候因为正在修缮不能进去,只能在门外瞅瞅,看得出装修是在努力还原民国的风格。
附近有个纯阳洞小区,紧邻着菩提金刚塔和抗建堂。据说很早以前有个道观,但现在早已无从考证。如今这地方有个“纯阳小酒馆”十分出名。这里的梅子酒很可口,晚上食客众多。小酒馆对面,还有一个烧饼铺。那里卖重庆人吃惯了的锅盔。这种锅盔和流行的“军屯锅盔”不同,更像是新疆的馕,把面团放进炉子里烘烤而成,是没有切口装馅儿的。一般就两个口味,甜口和咸口,甜口的是长长的椭圆形,外面撒上芝麻,里面放了糖,烤熟的时候糖融化到了面里,一口一个甜;咸口的一般做成圆形,放了盐和葱花,没有别的馅料,一样好吃。
这一片区可以说是重庆老式居民区的活样本了,里面藏着历史遗迹和市井生活的多重画卷,并且因为人的活动而一直充满了生命力。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记者史竞男)著名作家迟子建最新长篇小说《烟火漫卷》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聚焦当下都市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