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龚学敏以诗“译”诗 以新诗的名义向李商隐致敬

华西都市报 2020-09-13 04:23 大字

以新诗的名义向李商隐致敬 龚学敏

《像李商隐一样写诗》出版。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李商隐诗句意象迷离,用典高妙隐晦,千年来吸引无数人阅读它、揣摩它。李商隐就像一座矿,后人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式去挖掘开采之,各自获得宝贵的收获,这其中也包括很多后辈诗人。在当代诗人中,《星星》诗刊主编、诗人龚学敏,就是李商隐的“粉丝”读者之一。他阅读李商隐,思考李商隐,还将李商隐翻译成一本白话文诗集。“我是以新诗的名义在向李商隐,向伟大的唐诗致敬。”龚学敏说。

2019年夏季,酷热浮躁的氛围中,他开始集中阅读李商隐。先是传记,后是不同版本的诗集。耐嚼耐品的李商隐诗作,慢慢带他潜入一个很深的诗的境界。这个境界清凉,美好。龚学敏想到,李商隐的诗比较晦涩,难懂,“能不能用一种易懂的方式,把李商隐这种诗的境界承接下来,用现在的读者容易接受的白话文,重新表达出来。这种白话文不能是大白话的直接翻译,而是也要成为一首诗。”就这样,他一首一首,以诗“译”诗,译出100首,近日被长春出版社集结成书《像李商隐一样写诗》出版。

李商隐诗作的翻译、阐释之作很多,也有人根据李商隐的诗词意境去写自己的诗。但像龚学敏这样一个写新诗的人,把李商隐的古体诗,用新诗的形式,“翻译”出来,很是罕见。李商隐写“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龚学敏这样翻译:“春心啊,莫与那春天的花朵们一起争相萌发/每一寸的相思,都会化为一寸让人心灰的哀愁。”李商隐写“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龚学敏这样翻译:“把伤春和伤离别的题材写得如此之好,人世间,唯你杜牧了呀。”

在将旧体诗转换成新诗的过程中,龚学敏努力用新诗承接了李商隐构思新奇,风格浓丽的诗意,又化解了其隐晦迷离,难于索解的困难,同时又不失其立意的高度和诗艺的绝妙,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读懂李商隐的简洁方式。对话

在新书出版之际,封面新闻记者与龚学敏进行了一番面对面的交流。听他分享自己是如何理解李商隐,其晦涩其无穷,以及自己作为一名当代诗人,如何从传统中获得启发,汲取营养的心路历程。

化解隐晦,承接诗意 用简单方法读懂李商隐

1新诗可以继承传统诗词的“诗魂”

封面新闻:阅读就是与作者对话,与过去的时间对话,往往能激发读者自己的创作欲望。《像李商隐一样写诗》这本书其实可以说是阅读的产物。你觉得呢?

龚学敏:是的。遇到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身为读者的我们,也往往会被调动出创作欲望和力量。尤其是像李商隐这样伟大的诗人,经过了历史的陶冶,是经典化的果实,具有非常大的能量。

封面新闻:在阅读、翻译李商隐的过程中,你在他身上看到最闪光的地方是什么?

龚学敏:李商隐生活在一个行将衰败的朝代里,而且他自己的命运也非常坎坷。在这样的状况下,李商隐通过诗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所在。他不懈地追求着诗美,可以说到了刻意的地步,这种执着,像是一股清泉,滋润了他自己,也滋润了后代的读者。他通过独特的诗歌艺术,表达出了所处的时代和自己的命运。

封面新闻:你作为一名写新诗的当代诗人。在写作上,给你带来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龚学敏:从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始终在自然里能够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找到人性发展的方向,找到情感流淌的方向。这是我们作为当代诗人,特别应该重视的。他与自然亲近,在自然中寻求自身情感寄托的方式,给我一个很大的开启。可能有时候我们太过于注重自我,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是诗歌写作的富矿。

封面新闻:在我个人的感觉里,当下的新诗写作好像到了一个瓶颈期,普遍都需要学习的时期。其中一个重要的面向就是,向传统学习。你觉得呢?

龚学敏:是的。多年来,我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充满着期待。这种期待就是,谁能够把中国优秀的传统诗学继承得最好,并且从现代的角度,发现人与自然新的诗性存在,并且,抒发出人类离开农业文明,进入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后的情感,这样的诗人,将很可能是中国新诗真正意义上的大师。李商隐诗作的一大特点就是有大量的物象。这对现在很多人“写诗不及物”的毛病,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和纠正。

封面新闻:传统诗词的成就很伟大。但是大家都公认,现在的人不可能全部回到传统诗词写作。诗歌的形式是必然要发生变化的。传统诗词只能是一部分的兴趣和爱好,而不是诗歌创作的主流。

龚学敏:是的。因为时代变了,生活内容变了。旧体诗的形式,无法承载现代生活。而且很多词的意思,都发生了演变。但是,新诗依然可以向传统诗词学习,把诗魂继承下来。2 李商隐的晦涩与世界的复杂相对应

封面新闻:一提到李商隐,总是要说他的诗隐晦,难懂。但我认为,如果晦涩得有道理,也是很有价值的。哪怕你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你读下来都有收获。你怎么理解李商隐这种晦涩?

龚学敏:我觉得,李商隐的晦涩跟他写诗用典比较多有关。要懂诗,就得知典,知出处,知喻意。这对于读古代典籍少之又少的现代人而言,不懂就自然不过了。李商隐本是用典的高手;李商隐写诗对语言的美的追求也是登峰造极的。这种对语言的追求,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在引领语言本身的发展。发展必然意味着创新,创新很多时候就是读不懂。

现在的人读旧诗,尤其是对年轻人,对没有文学喜好的年轻人而言,说轻易能读出妙来,肯定不是真话。一是白话文的普及已经过了百年,受教育时,为了应对考试,学的那点古典文学底子在成年后要想读懂除了课本上学过的旧体诗,真还吃力了。毕竟,我们生活的环境,已经远离了那个语境;二是诗歌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发展。旧体诗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表达现代人的情感世界,以及现代人对世界的认知。新诗通过一百年的发展,虽然是否成熟说法不一,但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小传统,这是不争的事实,它和现代人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交融,从而自然而然地和旧体诗有了距离感。

封面新闻:白居易的通俗易懂,与李商隐的晦涩,其实并不冲突。

龚学敏:肯定不冲突。我查了一下《唐诗三百首》,白居易收入6首,李商隐收入24首。从中可以看出《唐诗三百首》对诗歌和诗歌语言的一种态度。晦涩也可以意味着,理解会有更多的可能性。而且李商隐的复杂、晦涩,与世界的复杂也相对应。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但首先你得绚烂过。复杂过,绚烂过的人,才更有资格讲简单。

封面新闻:《像李商隐一样写诗》这本书是你阅读李商隐的一个成果。但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可以看完你的解读之后,获得一些启发,然后自己去读李商隐。

龚学敏:是的。每个人都应该自己去读李商隐。李商隐是读不尽的。他是一座富矿,每一个人都可以带上自己的工具,去挖挖看看。包括我自己,对李商隐的挖掘,也会继续进行下去。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新闻推荐

三秦都市报2019年度三秦好新闻表彰大会举行

本报记者王晓峰摄本报讯(周玉凤石碧磊记者张屯王东启)9月12日,三秦都市报2019年度三秦好新闻表彰大会在黑河国家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