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新生入学,第一件事要干啥?
明代儒生服“襕衫”(扬州考古出土实物)
学子骑马书童负笈随行(明铁名绘,局部)
古代开学季,如同今天一样让人期待。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那么,古代的开学是什么情形呢?
学费要交“10条干肉”
古时候,新生入学叫“开书”“破学”或“破蒙”,当然这是针对孩童说的。
那时候的学费是一份“束脩(xiū)”。“束脩”叫“入塾费”“拜师费”或“谢师酬金”,就是10条干肉,类似现在的腊肉。“脩”,指猪肉脯。意思是给老师送10条干肉,你便能学到学问了。
那时,不论小学还是大学,只要是公办校,即“官学”,都不收学费。但是一些民办校,即“私学”,如书院、私塾等都要收取学费,主要用来提高老师的薪资待遇。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因政权更迭频繁,官学常受冲击,而私塾却在顽强地发展。由于私塾大多招收贫困学生,学费自然低廉,实在交不起学费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会为学校打一年工,算是归还“贷学金”,这期间师傅不付工钱,但管吃住,学生帮师傅料理学校事务,甚至做家务,干劈柴、挑水、做饭之类的活儿。但是,能交起学费的人家,学费一开始用干肉,后来变成银两钱币,叫“脩金”。如果学生家里实在困难,也可以送粮食或者蔬菜。
校服是“青衿”“襕衫”
古代的校服叫“青衿”。据说“青衿”是古代最传统的“学生服”,明清时的秀才便全着青衿。
除了青衿,“襕(lán)衫”也是古代的学生校服,《新唐书·车服制》记述:“是时士人以唐苎襕衫为上服……”襕衫始现于唐,宋明时代的学生穿得多。尤其明代小说中对襕衫的描写不少,一般是秀才等人的装束,另外各地乡学祭孔时也有人穿。现代一些中国式学位服设计者认为,相对于其他款式,襕衫更适合作为中国式学位服。所以,古代家长在孩子入学前,都会认真地为孩子制作一身符合身份的校服。
古代学生如果去外地念书,带的书箱叫“笈囊”。笈嚢,是笈与嚢。古代读书人常将诗文书本或卷入锦囊,或藏在箱子里。所以,笈嚢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书袋的泛称。书袋有“褡裢”“包袱”等。褡裢是一种长方形布口袋,有大有小,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挂在腰带上,随身携带学习、生活用品。由于书箱很沉,就伴有“书童”,也就是书生的跟班,帮着挑担、照顾书生生活起居的人。
“入学礼”为人生四大礼之一
新生入学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正衣冠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是首先要上的一课。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排队到学堂前集合。
行拜师礼是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后,学生先行拜师礼。先要叩拜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种礼物——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这些其实就是学费。
净手净心是行过拜师礼后,学生按先生要求“净手”,在水盆中把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朱砂开智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具体做法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
(综合《山西晚报》《北京晚报》)
新闻推荐
9月起,新能源汽车新政将大幅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工信部印发新修订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自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