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生:在泥塑中找寻生活味道
新华社记者 殷耀 朱文哲 达日罕
一家人围坐在炕头擀面皮、包饺子,男孩手里拿着连环画,红色的翻花绳在女孩手中变换不同的形态……这充满年味的一幕,是泥塑匠人王虎生捏出来的。
王虎生年过五十,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日前,王虎生向记者说起与泥塑结缘的故事。
1991年,在北京旅游的王虎生无意间看到了泥塑,神态逼真的小泥人让他爱不释手,连着3天,他只去看各种泥塑。“当时我就觉得这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儿。”王虎生说,“2007年,我下决心干这一行,因为那时候我已经40岁了。”
他放弃日渐火热的装修生意,潜心于泥塑世界。天天捏,日日练,他用两年时间去捏泥人的不同表情,喜怒哀乐全部都尝试,几千个小泥人见证了他的执着。
“京津的泥塑作品是好,但我不能‘照葫芦画瓢’,我要捏出属于自己的东西。”王虎生说。
“有一天,我捏泥人时忽然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奶奶,想到奶奶每天坐在炕上纳鞋底,爷爷穿着棉袄在一旁抽旱烟的情景,我就试着把这脑海中的一幕捏出来。”王虎生说。
这个情景重现的作品获得广泛共鸣,王虎生找到了创作方向;展现过去农家生活情境,成为王虎生的创作主线。由于过于投入,王虎生常常会梦到自己走入了作品场景中,“演员演戏要入戏,做泥塑也一样,我也得走入其中。”
生动传神的细节,是王虎生泥塑作品的最大特色。比如,他创作的一个教室情景的作品,学生们有的在认真听讲,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因调皮而在讲台旁罚站……“这就是我上学时候的样子。”王虎生说。
拿本地红胶泥当原料,用石膏板搭“房子”,用硬纸卷出“烟囱”,将烟灰变成灶台的“炭灰”……在王虎生的泥塑作品中,生活中的一切物品都会成为他的创作材料。他表示,用身边的东西还原过去的生活是一种快乐。
“我要继续用这些红胶泥,捏出我们曾经的生活,让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王虎生说。(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29日电)
新闻推荐
生态移民新生活 走出山林奔小康 鄂温克族实现从原始狩猎到现代生活的跨越
游客在根河市乌力库玛林场的驯鹿放养点抚摸驯鹿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2日电盛夏时节,大兴安岭腹地草木繁盛。穿过层层叠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