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夜间训练的日子 许双福

济宁日报 2020-08-02 08:02 大字

我们连长常说的一句话:“平时多训练,战时少流血”。作为野战部队,我们的工作就是苦练,掌握连里装备的各种武器,不仅会使用,还要熟练掌握它们的特性和故障的排除,单兵的作战要领,各种战术动作,天天在戈壁滩上摸爬滚打,个个跟土人一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部队驻扎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的边缘,贺兰山最西北的荒漠戈壁,训练的课目很多,其中的夜间训练是最为辛苦的,夏天还好,晚饭后,稍作休息。夜幕下,我们按照教材要求,不厌其烦地在训练场上跃进,匍匐前进,拉枪栓“子弹上膛”、“射击”,炸“坦克”等等。夜不观色的情况下,班长的一声令“卧倒”,我们迅速趴下,出枪、子弹上膛、瞄准、射击,做出一连贯的战术动作。在“卧倒”令下,容不得你去想什么,选择什么场地,前进在什么地方,不管是水坑还是石头必须趴下,有时候趴在了骆驼刺上,疼痛难忍,尤其扎在大腿内侧,真是疼,如果骆驼刺断在了皮肤里,训练结束回到连队,到卫生员那里挑出来,是常有的事。

最艰苦的当属冬季夜间射击预习,夜间射击分两种,一个是一百米胸环靶,靶心安装一个老式铁皮手电筒用的小灯泡,堑壕里几名报靶的战友,在里面摇着手摇式发电机,靶心的小灯泡就一闪一闪的。听到“报靶”的口令后,他们走出堑壕,仔细查看每一个胸环靶。一般是5发子弹,按照命中的环数相加,就是总成绩,36到44环为及格,45到47环为良好,48到50环为优秀。

在正式进行夜间实弹射击前,全连每天晚上在训练场上预习,零下二十几度,一趴就是几个小时。预习不允许戴手套,练一会儿就得将手伸入袖子里暖和暖和,不然会钻心的疼,而且手指头僵硬,也无法操作。还有一种是借助月光的一百米半身靶射击,瞄着瞄,眼睛就花了,往远处看一看继续瞄准。

一年的深冬,全营进行夜间长距离野战训练,途中发出各种战斗命令,走着走着天空出现照明弹,漆黑的夜晚,瞬间成了白昼,这是“敌人”借助照明弹进行侦查,我们迅速做出反应,卧倒隐蔽,进入战斗状态。

午夜时,饥肠辘辘,原地等待炊事班做饭。吃完饭,口渴难耐,营里出发前有命令,不允许携带水壶,要穿插野外生存训练,四处寻找水源,不知哪位战友喊道:“这里有一汪水。”大家用碗舀着喝,喝着喝着,我感觉嘴里有个小豆豆,抽烟的战友划着火柴查看,原来是羊粪蛋子,再看碗里,还漂了两粒,捡出去继续喝,管不了那么多了。后来知道,这一汪水坑,是当地牧民给羊饮水的地方。

夜间训练,使我们炼就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学会了在茫茫的戈壁上根据星星判断方向。在训练的间隙,躺在戈壁上仰望星空,想着家里人进入梦乡。有时借这十来分钟小眯一会儿,很是享受的。黑夜里,一群热血青年,在大漠戈壁上奔跑呐喊,就为了更好地履行保家卫国的使命,成为一名钢铁战士。

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经历,而今想起来,还是有滋有味。

作者1981年获神枪手称号时的留影

新闻推荐

人民日报钟声:用霸道行径维护霸权只会尽失人心

近来,美国一些政客一系列煽动对立的狂言乱语,透出十足的“霸权味道”、阴森的“冷战气息”。令国际社会尤感惊诧的是,明明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