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改变人类的卫生习惯和审美
在19世纪,如果得了肺结核,那就意味着你离死亡不远了。即使到了近代,虽然可以通过一些药物进行预防和控制,但依旧无法很好地消除它。然而,就是肺结核这个让人听之色变的疾病,改变了人类很多卫生习惯甚至审美。
短裙和剃须:在细菌被发现以前,人们总是随地吐痰,而妇女的裙子又多是拖地长裙,所以很容易把痰里的结核细菌带回家里。如果小孩和其他家人不小心感染了结核细菌,那么面临的就是死亡一条路了。再加上不懂得如何预防肺结核,更容易导致大范围的传染。细菌被人类发现后,妇女们都纷纷改短自己的裙子,借此避免把结核细菌带回家。我们现在从电影里可以看到,古代的欧洲人很喜欢蓄须,认为这是一种彰显男人气概的手段,同时也认为胡须能够阻挡细菌和灰尘,防止病从口入。然而事实证明,这一观点是大错特错的。因为胡须离嘴巴很近,所以唾液经常会黏在胡须上,容易导致人们感染结核细菌。另外,如果爱人一不小心触碰到了残留结核细菌的胡须,那么她也会被感染。所以男性开始剃掉自己的胡须,降低感染率。
华夫冰淇淋蛋卷:在1890年的时候,冰淇淋的包装是一种小玻璃瓶,人们在吃冰淇淋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舔附着在瓶子上的冰淇淋,而这种小瓶子又是能回收利用的。在杀菌消毒措施简陋的年代,如果一个结核病患者使用了这个小瓶子,那么后一位使用者很容易被传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04年的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上出现了一种用华夫饼制作的冰淇淋蛋卷,它替代了小玻璃瓶子,不仅更加美味,而且杜绝了结核细菌的传播。
一次性产品:肺结核的主要传播方式就是通过唾液传播,包括飞沫、痰、鼻涕等。1907年,为了防止结核病的扩散,科学家发明了一次性的纸杯,很多售卖饮料的摊贩都纷纷采用了这种产品,保证了产品的洁净。到了1924年,一次性面巾纸也出现了,替代了重复利用的手帕,而且一次性面巾纸使用后会被烧掉,不给结核细菌可乘之机。实在想不到吧?让人谈之色变的肺结核居然让我们的社会发生如此大的改变,而且这些改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摘自《文明是副产品》)
中国人聚会,不论是在家中或是在餐馆,如果是享用中餐,一般都是采用围桌会食的方式,隆重热烈的气氛会深深感染每一个与宴者。这种亲密接触的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甚至一些金发碧眼者也偶尔以会食为乐事。这种亲密交流的结果,是将各人特有的那些菌种毫无保留地传播给了同桌共餐的人,人们在欢快醉饱之时自然是感觉不到这样的危险已经逼近了。
张文宏在一档“健康餐饮新时尚”节目中说,“我见不得混在一块的吃法,一起吃饭用一个筷子夹菜、喝酒,你看到的是杯子、筷子,我看到的全是病菌。”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外,分餐制对阻挡疾病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分餐制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就是要做。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不做就要承担后果。”
其实,会食传统产生的历史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古老,存在的时间也就一千年多一点。之前,我们的祖辈一直是地道的分餐方式。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以后,食物充足,高桌大椅是中国古代由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当我们现在用力倡导分餐制时,会遇到传统观念的挑战,也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会食制在客观上是促进了中国烹调术的进步的,比如一道菜完完整整上桌,色香味形俱佳,如果分得零七八碎,不大容易让人接受。难怪有些美食家非常担心,担心改革了会食制,具有优良传统的烹调术会受到冲击,也许会因此失掉许多优势。分餐与会食对馔品的要求肯定会有很大不同。其实,这也没什么要紧的,丢掉一些传统的东西,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创造新的东西。
分餐制是历史的产物,会食制也是历史的产物,而采用公筷等方式,实质为分餐的会食制在现下应该得到提倡和推广。这种分餐制借了会食制固有的条件,既有热烈的气氛,又讲究饮食卫生,而且弘扬了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说,说服老人分餐的确比较难,这主要在于习惯,以及家庭亲情氛围,不过习惯是可以改变的。用公筷给老人夹菜其实是不影响吃饭氛围的,最影响氛围的其实是看手机。年轻人可以渐渐告诉老年人,这是一种新时尚。分餐制是迈向健康生活路上的一个新里程碑。
新闻推荐
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 自家多年未住的别墅成了剧组拍摄地 在家刷剧的林女士惊呼:女主角睡的是我的床
林女士家的照片与电视剧截图。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你能想象突然有一天在电视剧中看到自己多年未住的房子成了主角的房子,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