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论文也敢造假,“零容忍”得来真的
44所高校65篇数学论文涉嫌造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小事,相关查处必须尽快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零容忍”不来真的,就是对学术不端的放纵和鼓励。
□本报评论员王学钧
没想到,“纯净”的数学圈竟也存在如此严重的学术不端。近日,德国独立科学记者列昂尼德·施耐德在其主办的科学新闻网站上发布“学术打假报告”——经调查发现,65篇数学论文涉嫌造假,77名署名作者分别来自中国44所高校。涉嫌批量造假的数学论文存在大量反复抄袭、伪造同行评议、虚构论文作者等问题,目前已有21篇被撤稿。
这些年,学术论文造假的事时有耳闻,人们对此已颇有些“审丑疲劳”。前不久,两名院士也因涉嫌学术不端而被质疑。先是有人发现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的20多篇论文存在一图多用和重复使用等问题,后是最新一期《生物化学杂志》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的12篇论文分别发布了关注声明。这名曹院士去年曾被爆18篇论文涉嫌造假,只是传说中的调查至今没有一个结果。
数学一度被认为是不太可能造假的“纯净”学科。确如业内人士所说,与生化环材等学科不同,数学不需要大量重复实验,证明和计算过程就摆在那里,公式造假即使能绕过评审,也会很快被同行发现。可施耐德们的调查显示,数学领域不仅有人造假,而且造假已经非常严重。一个难以造假的学科存在批量造假现象,这固然跟相关杂志把关不严不无关系,但更多则反映出学术不端已“放肆”到何种地步。
再看看如下几点,人们会对问题的严重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其一,造假现象很普遍。这次被爆涉嫌论文造假的77名作者,有的来自名校,有的来自普通院校,不仅覆盖面很广,而且不乏“窝案”。在65篇涉嫌造假的论文中,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家就有15篇,涉及9名作者、4个学院。其二,造假手段很低劣。有的在自己的论文中大段大段地“复制粘贴”别人的研究成果,有的为了“提升”论文的价值而伪造同行评议,有的为了显示论文的“国际范”而虚构外籍作者……每一种“蛮干”都是对学术尊严的极大蔑视与亵渎。其三,涉嫌造假者中不乏院校领导。仅这次撤稿论文作者中,就有3位高校学院院长级人物,其中一名竟在涉嫌造假论文目录上出现了7次。由这样的人来领导院校的科研,配置院校的科研资源,科研的品质怎能不大打折扣?
如果不是施耐德“多事”,65篇数学论文涉嫌造假的事很可能就不会曝光。更严重的是,即便被曝了光,相关院校和部门也表现得“无精打采”,要么若无其事懒得理会,要么借口正在调查敷衍了事。对学术不端“零容忍”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颁布《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要求高等学校对媒体公开报道、其他学术机构或者社会组织主动披露的涉及本校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主动进行调查处理。44所高校65篇数学论文涉嫌造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是小事,相关查处必须尽快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零容忍”不来真的,就是对学术不端的放纵和鼓励。
新闻推荐
6月30日,哈尔滨市轨道交通工程2号线一期首列车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线。列车采用6辆编组,四动两拖方式,为“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