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疾控专家吴尊友:北京疫情 “关键三日”
央视新闻6月20日消息,“此时作出这样一则判断,对防控工作意味着什么?”
“您提到,这一判断不意味着放松防控,那是否会带来一些调整?调整的时间窗口如何判断?”
“未来,疫情局部暴发会不会成常态?”
……
6月18日,北京连续通报本土新增确诊病例第八天,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北京市疫情防控发布会上就疫情控制作出判断,备受关注。三天前的15日,吴尊友在连线采访时表示,未来三天北京报告的病例数将决定本次疫情走向。三天过去,对疫情走向的判断从何而来?防控举措是否将随之调整?病毒溯源是否又添新证?局部暴发是否会成常态?
当日发布会后,吴尊友辗转多部门会商,晚上十一点半,连线接受了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的专访,独家阐释北京疫情走势及防控细节。
扩散势头得到遏制,防控工作仍然艰巨
记者:我们看到一组数据,16日,北京新增确诊病例31例;17日,新增21例。采访进行到此刻,18日数据还没出来(据19日上午通报,18日北京新增25例)。
18日下午的发布会上,关于北京疫情走势,您从流行病学的角度作了一些解释。能否再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关于北京此轮疫情,有何最新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吴尊友:总体来说,由于采取了及时强制措施,北京疫情的扩散势头已得到遏制,传染的源头给切断了,新感染已经大大减少了,不会再造成更大范围的蔓延、扩散了。
这样的判断基于两方面。一是对现有病例的分析。最近几天新诊断感染者的感染时间几乎都在采取措施以前,少部分在采取措施以后。
二是基于对北京市采取的措施的分析——迅速有力,准、快、狠:
第一,很快就关闭了新发地市场。新发地市场是本次疫情的一个主要源头。早期病例都指向在这里工作、购物的人。及时的定位,使北京果断采取措施,关闭市场,把源头切断。
第二,北京市利用大数据技术很快对感染人员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的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隔离、采样,监测他们的感染情况。
第三,对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对曾经到过这些地方及其周边的人进行定位,告知他们主动接受检查。
第四,限制有感染风险的人离京。
这一系列举措就把病毒传播的路给堵死了。在这样一个非常严密的防控措施之下,病毒要想再传开,非常困难。
我也希望这样的信息不会给大家带来误导。现阶段防控措施不可松懈,千万不能麻痹大意。
我们现在的防控工作仍然十分艰巨。大量的调查筛查工作还在进行中,稍有放松疫情很快就会反弹。
何时减轻防控强度?两周无新增确诊
记者:您觉得这时候作出这样一个判断,对我们的防控工作意味着什么?
吴尊友:还是要科学地解读数据,让大家对北京的疫情(控制)有信心。这种信心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而非源于盲目推断;另外,及时向老百姓,向全世界发出声音——北京这次应对措施应该说非常及时、迅速、全面且效果显著。
记者:我看到您在接受一些媒体采访时给出一个数字:95%的感染病例已经找到。怎么得出这个结论?
吴尊友:首先,从病人的发病时间、诊断时间来判断。我们现在确诊的病人很多是在没有出现症状时,通过筛查或在接受观察和管控过程中发现的。
北京市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筛查,筛查发现的核酸阳性数量是非常少的,且呈现出以新发地市场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趋势。前几天报告的面向7万余人的筛查仅发现阳性59例。这59例随后转为确诊病例。
记者:您刚才说到最新的判断不意味着防控就要放松了,那我们的防控会不会有一些调整?
吴尊友:对于防控的力度,应该说一点不能放松。相反,我们还要继续巩固目前的防控成果,各项防控措施还要进一步加强落实,尤其是北京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后,突然又出现了新的疫情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已疲惫不堪了。越在这个时候,越不能松懈,还是要咬紧牙关,继续全力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做到没有新的病例出现。就像过去两个月没有出现本地新增确诊病例一样,要保持那样的程度,我们才有可能调整我们的防控级别,才可能减轻防控力度。
记者:这个时间窗口怎么来判断?基于什么样的条件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
吴尊友:两周没有新的确诊病例或检测阳性的病例,这个时候就应该可以判断没有续发病例了。
没必要对来自北京人员过度防范
记者:北京对于出京人员的管控和其他一些地方对于来自北京人员的管控,还有必要一直维持吗?
吴尊友:目前北京已划分出不同的风险区域。低风险区域居民到京外出差,应该无须受到限制,但很多省已相应调整了级别,开始对出京人员实施隔离。
实际上没有必要过度防范,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风险识别。现在有很多措施,像健康码、大数据都能对每个人的行动进行总结和风险评估,用来指导我们精准防控,而不是“一刀切”。不能说北京出现高风险区了,就对整个北京都采取强制的过度反应。
记者:我们也收集了一些网友的问题。比如,现在还有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
吴尊友:大规模核酸检测有必要,但一定要限制在高风险人群、有可能感染的人群当中,没有必要对全市几千万人作大规模筛查。因为我们非常清楚,北京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现早,没有更大范围地传播出去,也没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和医院聚集性传播发生。
另外需要注意,按照北京“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科学防控要求,注意采用预约方式组织检测,避免人员过度集中在某个检测点出现交叉传播风险。
记者:您提到了交叉感染。网友问,感染风险有多大?怎么来预防?
吴尊友:两个方面——一要保持一定距离,二要保证戴口罩。还要避免和病人交流,最好不说话,这样就可以把风险降到很低。
实际上,大部分有感染风险的人已基本被筛查出来。通过后续筛查,感染者将被陆续锁定。
人际传播还是物品、环境污染?仍待证据
记者:接下来我们关注病毒传播与本轮疫情溯源。16日发布会上初步判断这起聚集性疫情是人际传播和物品、环境污染所致。现在有无更新判断?
吴尊友:还没有。首先,在新发地市场发生这样一起疫情,很蹊跷。它并非源于北京,一定是北京以外的物或人,把病毒带到了这里。这些物或人到底是什么?我们还不清楚。物最有可能是一些温度较低的冷冻产品。在这样的环境下,病毒存活时间较长。
如果是人,可能分两类:一类是在市场工作的人。暴露可能发生在复工复产后,或在5月底、6月初、相关人员去过疫区、感染了新冠病毒后,且出现的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这些人回到市场工作后,引起了市场的污染及人际传播。
第二类就是顾客,从境外、京外来,从有输入病例的流行区到新发地市场买东西,污染了市场环境,造成人员感染。
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感染集中在牛羊肉交易大厅的水产品专区。这些调查对我们揭开病毒源头这个谜指出了方向。但现在还不能明确回答,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局部地区集中污染、感染。
病毒溯源难度大,待进一步梳理
记者:您下午说,把北京新发地聚集性疫情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疫情放在一起,距离揭开病毒溯源谜底好像更近了一些。为揭开这个谜底,接下来我们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吴尊友:接下来我们重点关注最早发病病例发病时间前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的市场情况:有没有来自输入病例流行区的人来到市场,他们是我们的重点调查对象。他们有没有和以前的感染者接触?是不是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
再有就是对物品进行调查。从采样结果看,要对地面污染、消毒物品污染,一些冷冻海鲜产品的污染实施进一步分析,进一步梳理:进入市场前,物品是不是已受到污染,还是被市场的环境污染?弄清究竟是物品把病毒带入新发地,还是人把病毒带入新发地。
记者:溯源难度大吗?
吴尊友:难度很大。对人员行动轨迹的梳理需要新技术。在新发地这样一个超大型市场,人员复杂、人流量大,梳理工作非常繁杂。
记者:提到冷冻海鲜食材,我也观察到一个新案例。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天津新增一例确诊,是一家西餐厅的帮厨人员,发病前14天无外出史,5月30日以后一直从事洗碗工作,偶尔负责清洗冷冻海鲜食材。关于这个病例有没有最新判断?对于溯源有没有帮助?
吴尊友:这样一个病例又让我们想到了冷冻海鲜产品。我们要进一步了解这个案例的具体情况,有些细节还需进一步调查。
发生在北京疫情反弹期间,会不会和北京有直接或间接关联?这些需通过下一步调查明确。同时我们还可以对这个病人的病毒株进行基因分型和氨基酸测序,看其基因序列和北京正在流行的病毒的基因序列是否相同。如果相同或非常相近,即表明它可能是北京的关联病例;如果很不同,对这例病例的进一步研究就非常有意义了。
如果不同,这个病例加上北京的病例,再与湖北的病例串联起来后,可能又会给病毒溯源提供一些新的线索和研究方向。
病毒传染性无明显变化
记者:回到病毒本身。有人说,北京本轮疫情的病毒传染力可能强于华南海鲜市场的病毒传染力,也有人说,毒性好像在降低,因为重症比较少。怎么看这两个观点?
吴尊友:目前还无科学数据证明它的传染性强或患者重病概率低。
新发地环境采样检测结果说明污染非常严重,且集中出现在水产品区。在这个局部环境中病毒含量很高,工作人员及顾客出现集中感染。
从传染性看,1月份到5月份全球各国观察到的病毒的传染性没有明显变化。病毒的传染性由两个指标衡量:一个叫传播系数——一个人能传几个人;一个叫二代发病率——一百名暴露者中感染人数占比。这两个指标从1月份到5月份均无明显变化。实际上这种病本身传染性就很强,从1月份到6月份观察到的数据来看,新冠病毒传染性并无明显变化。
再看患者重病概率、严重性。我们观察到现在的病例以轻型、普通型为主,重型比例较低。这样的结果看来好像比我们在1、2月份发现的疫情要轻一些。这不是致病性弱了,而是人群的构成和1、2月份患病人群的构成不同了。1、2月份患病的人群年龄偏大,而老年人感染新冠肺炎以后重症比例高,危重型比例高。新发地关联病例主要是市场工作人员,青年人多,他们患病以后症状相对较轻。与1、2月份疫情中同年龄的患病人群相比,严重程度基本一致。所以还不能说这次疫情的严重性更轻,重病概率更低。
记者:大家还关注病毒是否发生变异的问题。一些报道称,有些患者出现了所谓的不典型症状,比如关节不适等,怎么判断?
吴尊友:我们对新冠肺炎病毒临床表现的认识还非常有限。1、2月份时,我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扑灭疫情,救治病人。相关的科学研究也在进行中,但对新冠肺炎感染以后呈现的临床症状和特征的了解,还是非常有限的。这些症状和特征可能原来也有,只是由于当时时间紧迫,救命高于一切,所以相关观察没有放在前一阶段的任务重点里。这一次能够观察到这个现象,对全面认识病毒是有帮助的。
新冠病毒不仅在冬季流行,在夏季也会流行
记者:暑期就要到了,气温也升高了。之前我们觉得病毒活性会随气温升高而降低。这样的判断如今看来是否成立?
吴尊友:总体来说,呼吸道传染病在夏季气温高的时候会减少。但新冠肺炎流行后,我们的传统认识受到冲击。在气温高的地方,包括我们的一些邻国,以及非洲国家,都发生了严重的疫情。
另外一方面,还是要看到,温度低的环境更适合病毒的生存和传播。拿北京这次疫情来说,新发地市场提供了潮湿、温度低的局部环境。所以这次疫情暴发也没有完全违背我们的认识,只是在我们原来认知的基础上,又让我们长知识了:新冠病毒不仅在冬季流行,在夏季,在气温高的地方,也会流行,只不过在温度低的地区更容易流行。
生肉清洗建议使用器皿
记者: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最新防护指南称,食品消费者在处理生的肉禽和水产品后,要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还有一个重要提示: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生肉制品,防止溅洒污染。网友问,不直接冲洗,那该怎么洗?
吴尊友:可以用器皿装水来洗,洗完后对器皿进行清洗。
记者:需要用盐水以及需要对器皿进行消毒吗?
吴尊友:可以用这些办法。用盐水也好,碱粉也好,或者用洗涤灵也好,都能起到清洁作用。
记者:有网友说,冰箱里还有从高风险市场买的食品,应该怎么处理?冰箱消毒有没有好办法?
吴尊友:没有特别的。注意保持冰箱食品的新鲜,不能长时间地把食品放在冰箱;要定期除冰,定期清洗。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记者:从高风险地区买的食品,应该怎样处理,丢弃还是如何?
吴尊友:从高风险地区购买的食品也不一定受污染,要具体问题具体看。比方说水果一类基本上没有可能通过远距离运输造成病毒的接触性传播。对于冷冻一类还是要特别注意。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并没有一个非常完美的答案。有些是要一边做,一边探索,一边完善的。我们的知识,包括老百姓的操作,都在不断完善过程中。
记者:有网友问,我现在买菜买肉,包括在外面吃饭、点外卖,风险到底有多大?应该怎么防范?
吴尊友:这个风险应该说基本上没有。因为点的外卖来自开业的餐厅,都是熟食。不会出现因为点外卖、经过外卖包装污染,造成的病毒传播。
记者:有网友问,普通人在夏天防范需要注意什么?
吴尊友:夏天不像冬天、春天、秋天,(因为天气热)口罩可能有点戴不住了。但在疫情流行期间,尤其在密闭空间里,还要坚持戴口罩。这样的保护措施不能放松。
目前在北京,尤其是在中高风险地区,戴口罩还是要坚持。即使是在低风险区域,在通风不好的地方也还是要坚持戴口罩。
再有就是勤洗手很重要。另外,夏天更要注意通风。
全球疫情未完全控制,局部暴发仍有可能
记者:您今天也说到,各地出现零星病例在意料之中。但这次在北京的批发市场里集中出现了这么多确诊病例,却在意料之外。未来,疫情局部暴发会不会成常态?北京此轮应对措施对未来提供了怎样的经验?
吴尊友:零星的病例,包括聚集性的病例,应该说,只要全球疫情没有得到完全控制,就随时有可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发生。
北京的疫情给中国其他地方,给全世界其他地方,敲响了警钟,提供了应对经验。最主要的就是,要在第一时间与病毒抢时间、争速度,在它传播开来以前,把它遏制在扩散的摇篮中,不让它造成更大范围的扩散。
这里面用到了很多新技术且需要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在最短时间锁定疫情源头,是非常了不起的。
年底疫苗问世有可能 规模应用有希望
记者:新疫情也让大家再次关注到了疫苗的进展情况。疫苗在年底前有没有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可能?
吴尊友:年底前疫苗问世有可能。大规模应用只能说有希望。因疫苗现在还不成熟,同时,产能及接种人力都还需要提升、归拢。
记者:非常感谢吴先生。采访进行到现在已经到了凌晨的0点15分。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辛苦了,再见。
吴尊友:再见。
(原题为《相对论Vol.6对话吴尊友丨北京疫情 “关键三日”》)(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2019年12月开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袭击中华大地,全国31个省份相继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从疫情初期的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