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数百民众自发悼念“反腐斗士”杨维骏 临终前仍惦记着群众没落实的诉求

齐鲁晚报 2020-06-13 05:00 大字

不少群众自发来送别杨维骏。“他就像一束光。”曾受过杨维骏帮助的人们评价道。6月9日下午,被誉为“反腐斗士”的杨维骏在昆明逝世,12日上午,其遗体告别仪式在昆明跑马山公墓举行。数百民众自发前来悼念。反腐二十余年,他的执着赢得了众人敬仰。认识他的人,敬佩其执着、正气、热心;受他帮助的人,已把他当作一种精神寄托。

文/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特派记者刘云鹤发自昆明

送别的人排起长队 不少受过他的帮助

12日上午,昆明市殡仪馆院内,人头攒动。人们排着长队,或拿着鲜花,或高举杨维骏的遗像,等待着最后的告别。队伍前面的人鞠躬致敬,迟迟不愿离去;队伍后面的人踮起脚尖,试图透过玻璃多望上一眼。

前来悼念的人们来自各界,有的敬佩他生前的举动,有的得到过他或多或少的帮助。一位前来悼念的市民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这样有正气的好人就应该受到追捧。现场,不少人失声痛哭,甚至有人忍不住高呼:“我们永远怀念您!”

杨维骏生前曾担任政协云南省第五届、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云南省委员会第六、七、八、九届副主委。退休后,杨维骏因持续举报白恩培等高官,日渐成为著名的“反腐斗士”。

杨维骏曾经在政协共事的一位同事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记者,白恩培落马后,他有一次和杨维骏在小区里散步,向杨维骏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但杨维骏却说,这不是自己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我当时听完,肃然起敬,他身上有老革命家的那种纯粹和热血。”

这位同事认为,虽然没法准确地说白恩培的落马和杨维骏举报之间的关系有多大,但他的这种正气和执着让人佩服。

性子直会当面批评人 曾让许多领导难下台

多位杨维骏的同僚表示,这些年他为大家维权发声,很多人会先去找杨维骏反映情况。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采访了数十人,包括其同事、邻居、帮助过的人以及普通市民,大家对杨维骏的评价大都围绕着“执着、正气、热心”三个词。

执着的杨维骏近乎偏执。其妻子王婉琪曾评价丈夫,他什么都想管,性子又直,开会时当面批评人,让很多领导下不来台。

一位前来吊唁的民众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杨老的偏执有时候会体现在一些很小的事上,“有一种非黑即白的感觉。比如,收几个鸡蛋和几块豆腐,他觉得就是腐败分子。”他们有时去找杨维骏,带点土鸡蛋和家里种的青菜,表达感激,可就算是悄悄放下,杨维骏也一定会喊他们回来拿走,不然他真的会生气。

有认识杨维骏的人表示,这种偏执不能说是缺点,只能说,“杨老境界很高,一般人做不到。”

家像接待中心 提倡依法维权

在现场,有一个叫赵关策的男子,是当年跟随杨维骏维权的农民之一。2010年12月17日,88岁的杨维骏坐着政府配备的专车,带着两辆面包车、12名失去耕地的农民驶入云南省政协。

赵关策回忆,当时他们找了好几个领导,结果都不在。尽管如此,赵关策依然觉得很幸运。因为耕地和房屋问题,他维权多年无果,遇到杨维骏之后,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但没想到杨维骏会竭尽全力来帮助他们。“我们当时也有些犹豫,坐公车去维权是否有不妥,杨老回复很坚决,‘为人民办事,没有什么不妥’。”

这些年,杨维骏的家就像接待中心,来找他的人络绎不绝。他接待过的人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杨维骏虽然年纪大了,但逻辑思维一直清晰,做事理性,对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依法维权”。

可以和他说知心话 得到很多精神鼓励

“他是一个可以说知心话的人,也是一个能听我们讲话的人。”前来送别的市民张朝礼说,他是昆明市经开区阿拉街道人,因为户口、宅基地等问题从2002年开始维权。2012年,他通过别人介绍,认识了杨维骏,俩人有了种忘年交的感觉。

来自玉溪市红塔区北城街道王棋村的朱冬梅也赞同张朝礼的说法。她是当年玉溪空户女维权的当事人之一。

当时,朱冬梅也找到了杨维骏。今年3月份,朱冬梅的问题彻底解决了。“我一直想专门来一趟,把这个消息告诉杨老,可惜没机会了。”她说。

“他给了我们精神上的鼓励。”朱冬梅说,可能别人无法理解,多年维权无果,这种精神上的鼓励就像一束光。

新闻推荐

不搞整齐划一 不讲一团和气 但求一技之长 指向“一支铁军” 黑龙江“五个百万”劳动竞赛一个“实”字串全篇

本报讯(记者张世光)“对于完成任务确实有困难的市地工会、产业工会可以向省总提出说明,省总将和你们一起对方案进行调整,以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