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拯救计划:给乏味的城市“添点儿乱”
原创 卫潇雨 新周刊
2018年3月,主题为“城市共生(Cities,Grow in Difference)”的第七届深港城市/ 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在主展场南头古城落下帷幕。图为改造后的十字街片区。
现在的城市就像过度美容的网红,所有人塑造成了同样的脸:大眼睛、锥子脸,洁白的皮肤没有任何瑕疵。为了拯救城市,建筑师们纷纷寻求解决之道,“用设计思维帮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
一座好的城市,应该是让人可以随时随地休息、方便和喝水的城市。这是欧洲对一座好城市的要求。而对建筑师孟岩来说,城市的内涵更加丰富。
孟岩记得,小时候,中央美院就在王府井东安市场边上,周末跟父母买衣服、吃饭,回来路过中央美院,顺便看场展览。“这个城市在不经意的状态下滋养人”,后来,他因为喜爱艺术,成了建筑师。
如今,中央美院新校区挪到了四环外。“我去中央美院得提前规划,是开车还是搭地铁?开车的话怎么停?最后可能怕麻烦就不去了。这样的城市真的还能滋养一代有创造力、有人文价值的人吗?”
什么是真正的城市文化?孟岩认为,城市应当像《清明上河图》描绘的那样,各色人等,五方杂处。在他眼里,一个糟糕的城市,是人人都待在家里,购物由快递送来,吃饭则依靠外卖软件直接送到家门口。人们缺乏公共生活,也没有对公共生活的热情,“城市不吸引人,所以人们留在家里”。
城市生活,有人才精彩。/深圳 东门老街(已拆)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发现,城市拥有的高楼大厦太多了。过去的城市建筑只满足了基本需求,目标是住下更多人,因此容积率要高,要很快建成,每一栋楼几乎毫无差别,欧式都是大廊柱,中式都是琉璃瓦顶,“我们的文化在城市设计上是缺失的”。
为了拯救城市,建筑师们纷纷寻求解决之道。十多年来,孟岩和团队研究深圳的城中村,试图寻求城中村与城市共生的方式,利用城中村丰厚的历史为城市增添底蕴;曾辉则和北京国际设计周团队在北京深入胡同改造。他们都希望把城市的历史留下来。
“城市的丰富性、多样性丧失了,它的魅力丧失了”
上世纪90年代,孟岩去纽约工作,从地铁站一出来,“现代大都会的气质扑面而来”。他过去接受的教育里,城市应当是健康的、阳光的、整齐划一的,而纽约恰恰相反,它多元杂糅,不仅有高大的建筑,也有黑暗、混乱、肮脏的角落,地铁里有老鼠跑来跑去,环顾四周,什么肤色的人都有。
“说北京人爱凑热闹,其实纽约人更爱凑热闹。”孟岩发现,纽约人享受聚集的生活状态,到周末,街头巷尾都是party,人们聚集起来喝酒、唱歌、跳舞。百老汇的音乐剧中场休息时间,人们一股脑涌上街头,打扮时尚的都市男女热烈地交流剧情,等中场休息结束的铃一响,又哗啦啦返回剧场。每周四,画廊活起来,它们敞开大门,迎接一批批年轻的观展者。
1998年,孟岩回国。出租车停在牛街附近的家门口,彼时正赶上北京快速城市化,熟悉的街区被拆光,曾经住的砖楼经过粉刷,一眼望过去全是整齐的粉红色。犹豫了几秒钟,孟岩才确认了自己的家。
拆迁令很多大城市的原住民体会到了乡愁。/深圳 南头古城
对孟岩来说,这是场灾难,“拆迁拆的不只是物质,同时消失的是深层次的社会组织、社会关系,是这里积累的文化”。牛街这条街道现在还在,回民居住区也在,但是曾经的小吃街变成了超市,“过去城市赖以生存的丰厚的生活,已经荡然无存”。
孟岩小时候的北京是混乱、杂糅的,东来顺里有高档雅座,也有供给普通人的烧饼。但现在,西单的几百家小店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三个大型购物中心,“城市那种丰富性、多样性丧失了,它的魅力丧失了”。
1995年,孟岩到了深圳,误打误撞跑到了东门地区。1988年第一次来深圳的时候,他坐了30多个小时火车,从罗湖火车站一出来,眼前是十几栋高楼,包括当时的“中国第一楼”国贸大厦。深圳奇迹般地从一个“小渔村”演变成现代大城市。
但在东门,孟岩看到了另一个深圳。茶楼、酒肆、老街,木质的房屋结构,“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深圳是新城吗?这明明是一个有至少100年历史的地方”。
木质结构的茶楼。/深圳 东门老街(已拆)
发现城中村,孟岩如获至宝。“我们所建造的城市千城一面,反倒进入城中村,你会发现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开放体系。”
城中村的楼高度密集,在广东被叫做“握手楼”。城中村采光条件差、环境脏乱,还存在用电安全的隐患,长期被称为城市的毒瘤。但是,“城中村有一个稳固的社会体系,靠社会的自组织支撑起这个地方”,晚上,居民们坐在一起看电视、聊天。在城中村的调研里,孟岩见到很多这样的人,比如一个小店店主搭建起周边熟人网络,人们遇到什么事都愿意找他,小店成了城中村的消息站,“你把小店赶走,换成星巴克,就完全不一样了”。
有学者提出,如果说新建造的城市千城一面、缺乏生活质量、缺乏城市性,那么这时,就是该用城中村模式来拯救的时候了。
“我们这群人站在百米之上,决定了底下这群人的命运”
湖贝古村是深圳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城中村,村落保存完整,墙壁的雕花、街巷的格局,村里的祠堂、庙宇保存完好,人们会在街上拜佛、烧香。“这是活着的历史。”
城中村的祠堂。/湖贝古村 张氏祠堂
然而,当孟岩进入这个留在市中心的古村落时,拆迁已经提上日程。他觉得可惜,“这些村子被拆除的时候,与它们相生的社会、文化、经济网络也一同丢失了”。
孟岩想留下湖贝古村,他试图证明保留古村的同时也能完成改造。
同样的巷子,有人看见脏乱差,有人看见烟火气。/深圳 湖贝古村
一次,和开发商沟通时,孟岩问几位高层管理人员:“你们做出拆古村这样一个重大决策,有去村里看过吗?”
开发商的办公室建在村子旁边一栋高楼上,一些人仅仅从高处俯瞰过村庄。
很多传统住宅区的过道都很狭窄。/深圳 湖贝古村
“我就觉得很可悲,我们这群人站在百米之上,决定了底下这群人的命运。”孟岩劝几位高管下去看看,“我们决定这个500年村子命运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进去看一眼?”
城中村中往往保留了不少传统元素。/深圳 湖贝古村
孟岩带着开发商高管们下楼,给他们讲解门楼上的雕花、花岗石的工艺、村落的结构。孟岩问他们:“你们现在还觉得这些东西没有价值吗?”
门楼上的雕花。/ 深圳 湖贝古村
孟岩希望留下城中村,“最好的尊重是我不拆你,但是我改造你,让你住得更舒适、更体面”。他记得,在进行白石洲项目改造的前期研究时,有村民提出:“我们这些人还能住在一起吗?”孟岩带领设计团队为他们设计了一簇高楼,楼顶连接,大家可以在屋顶上种菜、打麻将、吃盆菜。
白石洲五村城市更新研究拼贴图 ?URBANUS
2011年,北京西城区考虑对大栅栏、杨梅竹斜街进行城市更新改造。此前,推倒重建的方式已经显露弊端,“拆了真古董,盖了假古董”,城市建设者们希望探索新方案,用创意设计的方式更新胡同老街区。
北京国际设计周介入了城市改造,近十年时间里,在北京大栅栏、杨梅竹斜街、白塔寺、什刹海、前门东区等老街区里,推动开展了老城区再生复兴设计计划。一位法国建筑师在大栅栏搭了一个“胡同厕所”,在原有公厕的基础上,用轻型材料做了新外形,改善了公厕的采光和通风,对居民来说,上厕所不黑了、不臭了,厕所摆在胡同里,反倒成了景观。
经过改造,胡同环境不再脏乱差,设计团队在胡同里装了路灯,也对地面进行了处理,进行雨污分流,下雨天不会有积水在路上排不下去。
在大栅栏西街胡同拐角有个修车铺,经常是零件丢在地上,油污流成一片。设计志愿者们在修车铺的摊位上搭起一个玻璃房子,通体透明,自行车的零件挂到墙上,变成一个“零件博物馆”。他们还利用自行车的零件做成变形金刚或者机器人,卖给来参观的游客。
曾辉见过这个修自行车的老板,他原先修车一天能有几十块钱,经过改造后,收入翻倍。在曾辉看来,优秀的设计师要关注社会问题,“用设计思维帮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
“白塔寺再生计划”项目里有一间房子,曾经是胡同里的粮站,取消粮票制度后空置至今。设计师们将房间布置成上世纪70年代的样子,货架上都是可以销售的老式商品,房间里还摆上了两张木头桌子,鼓励居民们进去喝茶聊天,游客们也能进去歇歇脚。
在曾辉看来,经过改造,大部分原住民可以留在胡同,文化机构也在胡同里开起了咖啡馆、茶馆、书店、设计品商店,修缮后的空房子成了展览的场地,建设师、策展人和来自各个学校的学生在大大小小的房间里办气质各异的创意设计展,“把街区带活了”。
“让更多的人有美好的想象,感到生活的乐趣,这才是城市文化的魅力”
“现在全中国的城市都只有一个梦想——变成东方明珠、东方曼哈顿、东方威尼斯,就像所有人都追求网红脸。”孟岩说,人有漂亮的、不那么漂亮的,有长痦子的、长痣的,有长发的、短发的,各色的脸构成了丰富的人类面貌。“尽管不完美,但它是真实的,也是美的。”
而现在的城市就像过度美容,所有人塑造成了同样的脸:大眼睛、锥子脸,洁白的皮肤没有任何瑕疵。“一个古村,墙壁上有百年来流水的痕迹,放在现在我们会马上想清理掉,把那些丰富的、多样的历史风貌变成干净的、整洁的舞台布景。”
曾辉去过泰国孔提的棚户区,那里都是居民们自发建设的房子,形状、大小各异,仅有的空地上堆满杂物。当地的地产开发商提出“不规则足球场计划”,利用这些房子的间隙,在地面上划分出一块块足球场,让贫困户的孩子也能踢上足球。“这就是社会创新设计带给人们的感动,能够真正让原住民受惠于改善后的生活环境,采用因陋就简的方式,也能让孩子们在家门口踢上足球。”
执行胡同改造计划时,曾辉发现很多胡同空间狭小,周围没有绿地和公园,居民们只能在阳台上养花。
他曾提出老城与老旧社区的“小微绿地计划”项目。在一次活动里,曾辉对南礼士路一户百年老房子进行改造。以往的大杂院,厨房或杂物间搭在院子里,曾辉把原先堆放杂物的地方空出来,设计成一个玻璃花房,平常人们可以坐在花房里喝茶,“对整个院落来说,它就是一个花植景观,不是一个私搭乱建的障碍了”。从一平方米的小微绿地入手,屋子的犄角旮旯成了景观,整个胡同的面貌也得到改善。
南头古城有1700余年历史,有东晋城壕的遗迹,也有明代城楼的基座。在孟岩团队的改造计划里,城中村的房子得以保留,但村子里的空地进行了重新利用。村里原来有个打谷场,后来变成篮球场,又闲置至今。
南头古城坐落于深南大道以北、中山公园以南,古城历史上曾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北门在清中叶被废弃。图为现存的南城门,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已有600 余年历史。
孟岩团队改建了打谷场,拆除了两个临时的铁皮屋,新房子上方建成了两列室外大台阶,村民们可以在台阶上闲坐、聊天,甚至看露天电影,“提供这样的一种机会,然后一步一步地积累一种社区感”。
现在的城市没有夜晚,到了固定的时间点,路灯把整个城市点亮,高楼上装满LED灯,表演整齐划一的灯光秀。孟岩觉得,“城市应该有夜晚,有黄昏,灯光也不能全都是LED,要有霓虹灯、昏暗的白炽灯,那得多有诗意呀”!
现在,孟岩正在做深圳福田中心区的城市改造计划,给过度理性的城市“添点儿乱”。除了现有的图书馆、音乐厅、当代艺术馆、少年儿童中心,还要增加些小的、社区型的、自组织的活动空间,就像增加白炽灯和霓虹灯。
北京国际设计周曾经引入“大黄鸭”充气装置,这只大黄鸭分别在园博园永定河面与颐和园昆明湖上展出,成为当年的热点艺术事件,人们从北京城的各个角落跑来看它。
在《新闻1+1》的采访里,曾辉谈到,大黄鸭给人们带来简单的快乐:“我们如何让城市变得更有活力?通过大黄鸭这样的公共艺术,能让更多的人有美好的想象,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这才是城市文化的魅力。”
图片来源:URBANUS都市实践、UABB;摄影:王大勇、张超、孟岩、都市实践
作者 | 卫潇雨
原标题:城市拯救计划:给乏味的城市“添点儿乱”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原标题:《城市拯救计划:给乏味的城市“添点儿乱”》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武汉发布消息,?6月11日9时40分,武汉-北京大兴的东方航空MU2679航班顺利起飞,这是继6月9日南航恢复武汉到北京的客运航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