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文人的“垂钓”

皖北晨刊 2020-06-09 16:56 大字

三千年前的渭水之滨,有一位钓者姜子牙,据说整整钓了五十六年鱼,七十岁时终于被周文王启用,成就了一番功名。姜子牙钓鱼很独特,他把鱼钩悬于水面之上,所以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谚语。姜子牙钓鱼是假,求明主才是真。后世一些势利之人,也有借垂钓博取“清高”之名,其实质却是博取功利,如清末袁世凯,也曾一度回河南老家“隐钓”,以向清廷施加压力,为自己谋取更大的权力。此种垂钓行径,为文人雅士所不齿。

古代文人特有文化心态和审美情趣的“垂钓”,大概要从庄子笔下的渔父而始。庄子以自己的智慧,刻划了一个效法天真、崇尚自然、无意世事、旷达快乐的渔父。这位渔父在河边碰到孔子,便走下船来,与孔子交谈。他揶揄孔子常年奔波周游列国是多管闲事:你不为侯为相,去谋什么治国平天下之道呢?不如自由自在地驾一叶扁舟,出没江河之上。庄子自己便不像孔子那般操心入世,宁可垂钓濮水亦不愿出任楚王的宰相,对楚王提出的优厚条件“持竿不顾”。庄子认为,世上真正的隐士有两类:愤世嫉俗的“非世之士”,是隐于山谷的;与世无争的“避世之士”,是隐于江湖的。道家的渔父形象中,无为、通达,与大自然融合而自适自乐的“隐”味更重一些,成为避世隐身者的代称。

跨越魏晋,到了唐宋,持竿垂钓、隐逸避世的意味渐渐消逝。不少文人确实从垂钓之中发现了莫大的闲适和乐趣。江湖之滨,风和日丽,山清水秀,小舟轻盈,渔歌悠扬,自然使人身心放松,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到渭水之滨垂钓,他写道:“说我垂钓意,人鱼又兼忘。无机两不得,但弄秋水光。兴尽钓亦罢,归来饮我觞。”白居易的垂钓,意不在鱼,而是乘着兴致,好好享受一番大自然的胜景而已。

自号“烟波钓叟”的晚唐诗人张志和,作有多首《渔歌子》,他是颇有钓趣之人,垂钓中渗透着贵真得意的玄味禅趣,他的一首《渔父》词至今脍炙人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的这首词中,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片诗画般的闲适与明净,那与自然的融洽与和谐,那自由自在的精神欢娱。

被贬官任闲职的柳宗元,似乎也对钓鱼有兴趣,他在永州时营造了一个名“愚溪”的园林,园中的亭、岛、泉、池一概以愚取名,钓于此园水中者,当然是最笨的人了。这位称自己真愚的人,写有一首妇孺皆知的小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钓雪而非钓鱼,孤傲清高,遗世独立,以独钓来表示自己的不入俗流,以言己愚笨自嘲,满腔辛酸一肚子怨怒,一览无余。不过,满腹牢骚的“渔夫”,与庄子笔下的渔父,已相去甚远了。

烟波浩渺,扁舟一叶,持竿垂钓对古代文人来说,赋予了诸多的意义。唐人崔道融称自己“闲钓江鱼不钓名”,宋人葛长庚也表示自己“只钓鲈鱼不钓名”,都真正表现了文人一种平心气和的超脱,一种对功名是非的淡泊。“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摆脱尘机上钓船,免教荣辱有流年”,这些有关垂钓诗词中所蕴含的意义,才真正体现了垂钓渔隐的乐趣。

江舟

新闻推荐

落户标准分72分 非上海生源应届毕业生进沪就业通知发布

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6月9日消息,日前,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市公安局联合发布了《关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