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平民视角 悲悯情怀 ———读梁晓声《人世间》

宜宾晚报 2020-06-08 10:05 大字

作家梁晓声的知青小说,曾经唤起了很多知青对当年那段难忘岁月的回忆,他的作品始终心系中国发展,关注下层民众,字里行间灌注的是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而在获得茅奖的《人世间》,是他的长篇小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1月出版发行 ),此小说历经数年创作完成,艺术地再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也展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状况,可以说,这部小说就是“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并极具有筋骨、道德、温度这种小说气质与风度。

这部小说,以北方省会城市中、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描写了周氏族人不同的人生轨迹。从“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到德才貌兼备的周秉义、周蓉兄妹,再到人称“一根筋”的周秉昆,个性、学养皆有差别,然而却都能不遗余力地去践行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这点,表现出了作者梁晓声写作上的高度自觉。小说主写了周蓉和干部子弟郝冬梅、蔡晓光等知识青年,他们早在文革后期,就组织地下读书会,研读俄苏小说典文学作品,意图冲破思想上的禁锢和迷茫彷徨,去寻求自己的人生曙光。小说特别对主人公周秉义、周蓉作了精雕细刻的人物刻画与性格描绘:周蓉为了爱情放弃城市生活、远走贫困山区,恢复高考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名校,后出国又回国做了中学老师,退休后投身公益,表现出特殊年代果敢聪慧、优雅美丽的女性形象;周秉义在兵团为了爱情放弃升迁,担任厂长后力主改革,担任副市长后推动旧城改造,不计个人得失,形象光辉高大。这些平民子弟心路历程与成长轨迹,彰显了在过去大时代的变迁中、多数中国老百姓的坚守和努力、付出和奉献,他们是整体百姓的缩影和代表,这点令人唏嘘。

小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写起,直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不能不说时空跨度很大,同时书中人物众多,题材容量丰富,既抒写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反映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和复杂。可以说,中国社会变化巨大、百姓生活高低起伏极不稳定,和祖国同龄的作者感同身受,他满怀深情深有感触地去抒写、去讴歌;他立足底层,笔触直指人心,于人间烟火处张扬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饱含情怀和愿景,于此,就使作品有了筋骨的支撑和道德的温度,于此,这部小说可算是梁晓声长篇小说创作里程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细观梁晓声的创作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起,就成为了我国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再到80年代后期的《年轮》、《知青》等虚构写作,却转向成为了平民百姓代言人,即使在非虚构《返城年代》和《中国社会阶层分析》、《郁闷的中国人》等作品里,写作对象也是回城知青、下岗工人、进城农民、莘莘学子等社会底层人员,所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孟繁华评价梁晓声的写作是“平民视角,悲悯情怀,通过一个个可亲可感的人物全景展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都让小说具有某种“史诗”品格,也让读者产生了温情与敬意”。

总之,作为平民出身、百姓一份子的梁晓声,其思想根源是深植于中国土壤之上的,他一直秉持中国士人知识分子“社会的良心”的传习习惯,坚守文人良知与道德呼唤,弘扬真善美不遗余力,鞭挞假丑恶无惧无畏,用犀利的双眼洞察人生真谛、表现人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发展,敢于直陈诤言良方,这点是尤为可贵的。

新闻推荐

内蒙古干旱面积超四成牧区旱情严峻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7日电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农牧厅等部门获悉,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干旱面积超四成,牧区旱情严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