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中国境内确诊病例治愈率94.3%

潍坊晚报 2020-06-08 09:17 大字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发布

6月7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当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白皮书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这一白皮书是真实记录中国抗疫艰辛历程的重要文献,约3.7万字,包括前言、正文和结束语。正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中国抗击疫情的艰辛历程、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凝聚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国仍在进行新冠病毒溯源研究

对于备受关注的新冠肺炎疫苗,白皮书介绍,目前已有4种灭活疫苗和1种腺病毒载体疫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总体研发进度与国外持平,部分技术路线进展处于国际领先。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发布会上指出,疫苗问题在疫情发生以来,各国都十分关注。疫苗仍然是当前战胜新冠肺炎病毒的根本之策。各国都把研制疫苗摆在抗击新冠肺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他指出,疫苗研制是一个非常严谨、非常复杂的科学活动,难度非常大,周期也很长,同时因为它是科学研究,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不确定性。疫苗成功的标志,最重要的是坚持安全、有效和可及。在疫苗研制过程中和今后的临床试验应用,这两个方面都要加强国际合作,前期在整个疫苗研制过程中,都开展了很多国际合作。下一步,中国疫苗如果完成了研制和临床试验后,可以达到应用的时候,会认真落实中方在第73届WHO大会上的承诺,把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球提供。

针对新冠病毒起源问题,王志刚表示,研究病毒到底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经过什么轨迹,这是全球科技界的责任。中国在疫情发生以来就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溯源研究,力争还原疫情发生发展的自然过程和蕴含其中的科学原理。

大部分场合可以考虑不戴口罩

白皮书说,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有力扭转了疫情局势,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表示,平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是常态防控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此前发布过常态化防控的要求,主要是强调预防,比如要戴口罩等;一旦出现疫情,一定要及时应对,即“四早”;一些特殊场所要更加注意,加强社区防控力度;在科技研发方面加大支撑力度,使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助力防控。

他提到,北京的疫情防控等级降低到三级,这意味着大部分时间、在大部分场合可以考虑不戴口罩。但具体而言,还要根据客观情况判断。比如,空旷、通风好的地方,可以考虑不戴;但如果是去医院等密闭空间,还是应该戴。另外,对于警察、医务人员、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而言,还是应该戴。

“口罩的问题,不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场所、场合和情况而定。但总体来说,在中国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战略性的防治成果的情况下,摘口罩的场合和适宜的人群是越来越多了。”王辰表示。

经历这场疫情,中国的朋友更铁了

针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受到疫情消极影响的说法,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表示不认同,称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经过这场疫情,中国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关系非但没有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完善,我们的朋友更铁了,我们的朋友圈更大了”。

白皮书提到,在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最艰难的时候,有77个国家和12个国际组织为中国人民的抗疫斗争提供捐赠,各国人民都在以不同的形式为中国加油。我们不会忘记这份珍贵的情谊。

截至5月31日,中国已经向150多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物资援助,向27国派出了抗疫医疗专家组,同1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举行了180多场专家视频会,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包括个人也积极行动起来,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捐赠了物资。同时,我们还为世界各国在华企业采购尽可能地提供便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其中3月1日至5月31日,中国出口口罩706亿只,防护服3.4亿件。

马朝旭强调:“这些事实都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以及务实合作的发展,这就证明疫情实际上促进了中国同世界各国关系的发展。”

卫生服务体系将从五方面“补短板”

白皮书指出,截至5月31日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301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8307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治愈率94.3%,病亡率5.6%。

“全国新冠肺炎治愈率超过病毒性肺炎的平均治愈率。”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据此指出,通过这次救治,“我们对重症病毒型肺炎的救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防疫斗争中的实践证明,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突发事件体系总体上是有效的,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短板。”马晓伟说。

中国将如何“补短板”?马晓伟主要介绍了五个方面:首先,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的基础条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公共卫生的服务项目;其次,完善功能定位,在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当中,进一步加强对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和应急处置的能力,明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功能定位;第三,创新医防结合的机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第四,优化监测体系,强化预警能力;第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人员活力,“着重培养病原学检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形势研判和分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本报综合新华社报道

新闻推荐

河北:“农光互补”成为贫困群众“阳光存折”

新华社石家庄6月7日电(记者赵鸿宇)近年来,河北多地利用光伏电站之间的空地种植蔬菜、养殖家禽等,实施“农光互补”立体农业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