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母亲的温暖

南充日报 2020-06-01 23:57 大字

◎刘克安

那年数九寒天,天空阴雨连绵。劳累的母亲被一场大病击倒,再也没有醒来,带着眷恋和不舍匆匆走了,走出了我的视线,留下了我的思念。

母亲去世的时候我还年少, 对母亲的记忆虽是一些片段,但很温暖。她喜欢把头发顺序往后梳,还在脑后盘成一个圆形发髻,罩上黑色发网, 常年身穿自己缝制的大襟衣,疙瘩扣很有亮点,春夏秋冬颜色各异,或蓝、或灰、或白、或黑,给人庄重的印象。母亲身材瘦小,中等个子,慈眉善目,腰身略显佝偻,但走起路来体态轻盈,很有精神。

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弟几个拉扯大真不容易。家里人口多,父亲主外,负责挣钱挣工分,母亲主内,是家里的“总管家”,家务重担全部落在母亲柔弱的肩膀上, 常常是我们进入梦乡,她还在操劳家务。从我记事起,母亲常为全家人的温饱犯愁。冬天再冷,夏天再热,一年四季,母亲起早贪黑,熬更守夜,奔波忙碌,操心操劳。一日三餐,洗衣浆裳,喂鸡喂鸭,操持家务,从未听她抱怨。

做饭是母亲每天的头等大事。 早上天空刚刚露出鱼肚白, 母亲便起床为全家人准备早饭, 去井里挑足水, 到自留地里摘好新鲜菜,准备好柴禾,走进厨房淘米、淘菜,洗锅、生火。家里砌的土灶,灶上放有一大一小两口铁锅,一锅煮饭,一锅炒菜。不上学的日子我就帮忙,在旁边拉风箱,添柴禾,平时这些活都是母亲自己管。柴火煮饭速度慢,一顿饭一般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做好后,等待参加集体劳动的父亲、哥嫂回家吃饭,吃完早饭,父亲、哥嫂还得继续出工。午饭也很紧张,晚饭时间灵活一些。母亲通常做的就是红苕饭、青菜萝卜饭、豌豆胡豆饭、面疙瘩这些简单饭菜。看着大家吃得香喷喷的, 母亲总是露出幸福的笑容。家人吃好后,她才开始吃饭。母亲说,父亲在外干活辛苦,吃饱饭才有力气挣工分。

母亲穷了一辈子,没有吃过什么好饭菜。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她首先想到的是我们。上世纪50年代末,自然灾害严重,生产队公共食堂已出现“寅吃卯粮”的情况,从公共食堂端回的饭菜,稀多干少、汤多菜少,母亲在饭盆里捞出“干饭”先让父亲、儿子们吃,留下汤水自己喝。久而久之,营养不良的母亲得了浮肿病。有一年三月,家里没有存粮,日子撑不下去了。这时,国家伸出援手,下拨救济粮,指标发到每个农户手中, 以帮助群众度过最为艰难的岁月。父亲凭票远赴30多里外的粮站换粮, 母亲焦急等待, 天快黑了父亲才把玉米、大米背回家,一家人晚上才吃上午饭,饿了一顿饭的日子终生难忘。存粮不多的时候,母亲还去弄些折耳根、清明菜、紫苏叶、槐树花等时令野菜野花,添在饭里、面粉里,确保家人填饱肚子。 用嫩绿的清明菜做成玉米煎饼,两面金黄,特别香,吃了还想吃。一年难得吃上几次肉,过年期间才有几次肉吃。连炒菜用油都很少,有那么一点菜油、猪油味就已经不错了。从童年到少年,虽然母亲做的饭菜很普通,但想起母亲做的菜干饭、煮鸡蛋、摊煎饼、炖猪蹄、卤水豆腐、蒜苗炒肉、烟熏腊肉,总是香得满嘴流油, 成为我一生抹不掉的记忆。农村有咸菜下饭的传统习惯,能干的母亲把做好的霉豆腐、干咸菜、豆瓣酱、大头菜、冬腌菜、水萝卜这些咸菜,分门别类装进墙角一排大小封闭的坛子里,腌上一段时间,打开坛子,便是浓香满屋。

母亲有一手精细的针线活儿。 虽然她没有穿过什么好衣服,但希望孩子们穿得体面一些。我们兄弟几个的衣服都是母亲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缝制的,她常把大人的旧衣服改给哥哥穿,把哥哥的衣服改给我们穿。 我们和其他小孩一样盼过年,盼来新年有新衣穿。买不起价钱贵的颜色布,母亲就买白布回家染,通过几道工序,雪白的棉布便成了墨黑、 藏青或靛蓝色布, 晒干后,量身裁剪赶制,让我们穿上新衣,美滋滋地跟着父亲走亲拜年。衣服破了,母亲找来颜色相近的布料打补丁,针脚细致,疏密均匀,很难看出补过的痕迹。没有钱买鞋,母亲就亲手给我们做。 母亲给我们做得最多的是灯芯绒松紧口布鞋,通过剪鞋样、打鞋底、选面料、刷浆布、缝合鞋底鞋面等繁琐的程序,几天时间,一双漂亮合脚的鞋子就成了。为不让我们打赤脚,冬天就多做几双预备着。慈母手中线,我们身上衣,一针一线倾注了母亲浓浓的心血。

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学,也不识字,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都能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我的母亲也是这样,看到人家的孩子读书有了出息,从中悟出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道理。 对我们说:“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出人头地,不能像母亲一样大字不识一个, 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田种地做家务。只要读得,节衣缩食,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上学。”有一年春季,开学几天了,我还没去报到。家访老师得知因学费没有凑够,便告知父母先叫我上学,不然跟不上进度。母亲把舍不得吃的鸡蛋拿去换成钱,又到亲戚家借了一点钱,凑够了学费。前面几个哥哥都读过初中或高中,我也赶上了国家招生政策改革的好时光, 考上一所著名师范学校,走出了“农门”。

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很明事理,大事小事分得清楚,邻里、哥嫂、亲戚对母亲都非常尊重。风雨几十年,父亲母亲非常恩爱和谐,没看到他们红过脸, 给我们晚辈做了一个好榜样,这是全家最大的福气。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经历过许多老师,也读过孟母择邻、岳母刺字和画荻教子这些育人经典,但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我那不懂孔孟之道的母亲, 她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我们,刻骨铭心。从小教育我们养成好习惯,不贪小便宜,常讲衣服“小洞不补,大洞要一尺五”的俗语。

贤良淑德,勤劳无私,历经岁月沧桑,尝尽酸甜苦辣,母亲的恩情说不完、道不尽,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一针一线,无不蕴含母亲的温暖,如春风、夏雨、秋月、冬阳,滋润我健康前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困难的日子早成过往,美好的时光业已来临,可母亲再也没有机会享受幸福生活,我也无法报答母亲养育之恩,心痛,愧疚。亲近泥土,身份平凡,母亲的生命依然灿烂,如玉兰端庄、荷花圣洁、黄菊素雅、梅花坚强,青春又娇艳,永驻我心田!

新闻推荐

文菊 “绘制”春天鼓励患者

文菊为患者进行耳穴埋豆新冠肺炎疫情警报拉响的时候,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文菊第一个报名参加医院发热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