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头圆了乡亲致富梦通讯员 何继强
夏天的漳县殪虎桥镇沙沟台村大车场社,青山如黛,溪水潺潺。天刚麻麻亮,农民史连科戴上草帽,拿着铁钩、背篓,领着扶贫车间的几十名农民,上山采摘种植的乌龙头。望着满山坡长势喜人的乌龙头,他开心地笑了。
“雷公峡地带,草木茂盛,水质优良,昼夜温差大,利于乌龙头生长,长出的紫红色幼芽是药菜两用的名贵野菜。产量高、质量优,市场售价每斤20元左右,供不应求。”史连科一边走一边给笔者介绍。
48岁的史连科从小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就在外打工。他榨过油、在外地开过牛肉面馆,但都没赚到钱。后来,看到当地农民种的乌龙头能挣钱,在城市还很走俏,心中便萌生了种植乌龙头的想法。他和妻子回到家乡后,从山里挖了几十颗乌龙头树,种在院子里,准备采籽育苗,让乡亲们都能栽植乌龙头致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至2012年四年里,他育出的乌龙头苗质量却不好,移栽到大田就死了,成活率很低。史连科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次偶然,他看到中央电视台某频道介绍辽宁省育出乌龙头苗并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情况。第二天便起身,坐火车拜师学艺。考察学习回家后,他便一头扎在田地里,开始育苗试验,但不久又失败了。他郁闷地坐在院里,任思绪翻飞……不料,几只鸟飞到乌龙头树梢,愉快地吃起籽来。他突然明白,7年育苗失败的原因,原来好籽都被鸟吃了,次等籽育不出好苗。第二天,他叫上亲朋好友,上山给乌龙头套上了保护袋。结果,到了收获期,乌龙头籽颗粒饱满。苍天不负有心人。2014年开始,史连科与时俱进,采用微喷技术育乌龙头苗14亩,珠珠吐出了新芽。耗时6年多钻研乌龙头人工育苗并获得成功,这在西北也算是个创举。史连科心生感慨,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当年他移栽5亩,第二年流转土地100多亩,开始大面积育苗,并逐步走上栽植、销售产业化发展道路。目前,他的乌龙头种植已达700亩。村里贫困户栽乌龙头,他免费送苗,支持乡亲们大面积栽植。
建档立卡贫困户周二哥,几年来在史连科的乌龙头扶贫车间务工。“我在这里锄草、放水、采摘乌龙头,一年收入三四万元,摘了贫困帽。”68岁的贫困户张元和老伴,在务好自家农田的同时,也在这里务工,一年能挣六七千元。如今像周二哥、张元一样的贫困户有40多户,在乌龙头扶贫车间务工。
一人致富不算富,带动乡亲致富才算富。如今的大车场社乌龙头基地已发展到200多亩,每年销售乌龙头苗100多万株。史连科成立了合作社,领着乡亲们扩大种植规模,统一回收,加工销售。这个昔日的贫穷山村,因为栽植乌龙头,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新闻推荐
新华社电(记者宋瑞栗雅婷)架起手机支架,打开补光灯,设置好背景音乐……身着传统中式旗袍的吕敏与直播平台里的百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