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珠峰“测高史”:一次又一次的攀登 究竟意味着什么
“1841年,英国人占领印度后,George Everest 被派驻到尼泊尔,时任测绘局局长,就是他记录下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几年后,根据当时的测绘条件,测出了这座山峰的高度大概是8840米。”
演讲 | 张强弓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格致论道讲坛”(ID:SELFtalks),原文首发于2020年5月27日,原标题为《登顶!珠峰高了还是矮了?60年珠峰“测高史” | 张强弓》,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我演讲的题目叫《永攀高峰》,是“永远”的“永”,有人认为也有“勇敢”中“勇”的意思。一会儿我会解释一下怎么理解这个“永远”的“永”。
今天演讲的知识点大家都知道了:世界的第三极是青藏高原,而极中之极就是珠穆朗玛峰。
现在天气暖和了,大家都想去野外踏青、爬山。大家知不知道,香山的海拔高度是575米,下一次再上峰顶时大家可以看到有块石头写着香炉峰,上面有香山准确的海拔高度。
生活中有一种说法,叫“攀登知识的高峰”。事实上,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我们会把很多东西都形容成高峰,而我们在勇敢地攀登它。
这张海报是上个世纪的,是“立志学好文化知识,攀登科学高峰”的海报。我相信这个说法现在已经过时了,现在我们说要攀登知识高峰,要攀登体育高峰。同学们要学好文化知识,才能攀登知识的高峰。
让我们直接把目光聚焦在珠穆朗玛峰,它是世界上第一高峰,位于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
从地质方面看,中国由东向西形成了三个台阶,青藏高原是最高的,平均海拔在4000-5000米以上。北京在华北平原的北部,海拔很低,大约二三十米。
图中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系,整个山系集中了10座超过8000米的高峰。全世界有14座超过8000米的高峰,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就有10座,珠穆朗玛峰又是10座高峰里最高的山峰。
1
珠穆朗玛峰的发现史
我们来看一看世界最高峰是怎么被发现的以及它的历史。
这张图就是整个喜马拉雅山从东向西的壮观景象。满眼全是山,山上全是雪。
1841年,英国人占领印度后,George Everest(如下图所示)被派驻到尼泊尔,时任测绘局局长,就是他记录下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几年后,根据当时的测绘条件,测出了这座山峰的高度大概是8840米。
发现高峰后,大家都想攀上去看一看上面到底有什么。在接下来的十几、二十几年里,英国人组织了很多探险队,他们从中国西藏境内向这座山峰发起冲击,经过七次尝试都没有成功。
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困难是什么?大家会说缺氧、雪崩、温度低。
我总结两个问题:一个是非常寒冷。大家要有一个气温直减率的概念,从地面到高空中15到20千米是地球的对流层,大气主要在对流层里,在这个垂直的20千米内,温度会随着海拔上升而降低。
到了高空以后,大约海拔每上升一千米,温度降低6度。大致算一算,盛夏的北京接近40度时,珠穆朗玛峰的峰顶还在零下10-20度,所以这个地方是非常冷的,这会给攀登带来很大困难。
第二就是缺氧。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气压降低以后氧气的含量就会降低。8000米以上的氧气含量只有平地的30%左右,相当于大家在地上吸一口气,到珠峰上要吸三口气才能满足身体的需求。所以攀登珠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Edmund Hillary和尼泊尔的夏尔巴人Tenzing Norgay通过自己的努力,带着登山队,从珠峰的南坡,也就是我们毗邻的国家尼泊尔,登上了珠峰的顶点。
上面是一张凭想象绘制的复原图。真正登上珠峰是否是这个样子?我想应该不是,因为当时记录的照片里他们背着氧气瓶上去的。
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珠峰,时间是1953年5月29号。
2
我国前三次珠峰攀登及科考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国际社会对中国进行了封锁,在当时条件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决定要征服这座山峰,因为这是能够彰显中国人民精神气的一件事。
1960年2月,中国登山队向着珠峰出发了,有214名队员。一支登山队需要这么多人吗?实际上200多人里可能只有几十个是真正登山的队员,其他人负责后勤保障和医疗工作。
在这支登山队里有46名特殊的队员,就是我们的科学家。1958年到1960年期间,我们的科学家已经在这个地区进行了很多次科学考察。
当时主要做什么科学考察呢?就是要观察珠峰的天气变化,因为天气变化关乎到登上峰顶时的气候条件,如果天气预报预测明天天气很好,大家就会出去玩,去登香山。如果预测明天会下雨,刮风,还有雷电,大家就会取消计划。
所以在登顶前两年,科学家在5000多米海拔的珠峰大本营做了长达两年的观测,把这个地区的天气变化摸得很清楚,以便给大家提供保障。
终于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我国有三名登山队员依次从我们国家领土范围内的北坡登上珠峰。这三位登山英雄从山上下撤的时候受到了人们非常高的礼遇,因为他们代表中国第一次冲上高峰。
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事件,《人民日报》发布了头版头条的报道,说人类第一次战胜了珠峰北坡的天险。因为从来没有人从珠峰北坡登上过这座山。
在这次登山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珠峰的天气很有意思,所以他们又在1966年~1968年对这个地区进行了第二次科考。
第二次科考结束后,科学家把这些资料整合成了一本书,叫《气象与太阳辐射》。他们发现这个地方的太阳辐射是全世界最强的,说明它有很高的太阳能利用效率。除此之外还出版了多册其他图书,涵盖地质、古生物等内容。
1975年,国家决定组织人员再爬一次珠峰。之前我们得到的高度是通过传统测绘方式得到的,20多年过去了,我们有了新的技术,想看一看它的准确高度到底是多少。
1975年春,我国的测绘队又一次登上珠峰,在珠峰顶上插了一个红色的测量专业仪器觇标。测绘队员可以通过测绘仪器观察觇标,计算它的相对高程,最后确定珠峰的高度,当时给出了非常精确的数字8848.13米。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做了什么工作?
这次科学家依旧跟随登山队,给他们提供保障。这张照片里,左边第一个人就是我国著名的气象科学家高登义先生。高先生现在已经80多岁了,当年他在珠峰科考队担任气象观察员和预报员,并给出了很好的预测。
图片来自高登义教授
当时有一个指示风速的有利条件,大家看到珠峰山头上有很厚的云彩,这个云彩从峰顶开始向另外一侧飘,像一面旗帜一样迎风飘扬,这面旗帜的形状和方向就可以告诉我们风有多大,风向是什么样的。
如果云跟峰顶平齐的话,就会刮九级风;如果风稍微往上扬,风速就会降低,这是一个有利的登顶时间窗口。
这张手绘图是当时气象小组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的预报,预测出登顶的时间窗口后再告诉登山队员,登山队员就会抓住这个很短的时间段冲上顶峰,为我们国家赢得很大的荣誉。
高登义先生在后来总结经验时写了四句诗,他特别强调,北坡的登顶是风为先,我们必须知道风是什么样子,才能确保成功登顶。
珠峰的这次科考,也是大型科考的一部分。从1970年到1990年大概20年的时间里,我们国家对青藏高原很多地区进行了大范围的科考,发现了很多新的物种和新区域的一些新现象,同时也发现了很多矿产,科学家们根据这些发现出版了87本专著和5本论文集。
1990年后,随着条件的改善和技术的进步,路线勘探比较成熟,大家的技术装备也变好了,登珠峰的人数越来越多。
上面这张曲线图显示了每年登顶的人数。有些年份登顶的人数达到700人,很难想象在那么一个小峰顶,也会出现香山上出现的情况,只有一天登顶的窗口时间,一百多人排队冲击峰顶的情况。
下图是当时已经勘探出来可行的登顶路线,有20条登顶路线分别从东坡、北坡、南坡登山,都可以登上珠峰。
3
珠峰变矮了?
2005年,我国对珠峰进行了第四次综合考察。
2005年,我作为硕士研究生进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当时没有机会参与这次科考,但是全程关注并参与了一些准备。
这是当时科考队在向珠峰前进的路上拍摄的一张照片。
在这次科考中,我们进行了更大范围的取样和调查工作。我们把气象台一直架到了6500米的海拔高度,又在冰川上挖掘了很多雪坑,采集雪样测试其中一些元素的含量。
我们还对水文进行了测试,发现这个地区由于气温升高,冰川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退缩。以前大家关注天气怎么变化,现在我们发现气候也在发生变化,几十年时间里冰川已经退缩了很多。
除了科考外,我们还要再对珠峰进行测高。下图是2005年没有测高之前在这里立的石碑,前面两位数字确定为“八千”和“八百”,后面十位数、个位数和小数位等待确认。
2005年5月22号,珠峰的测绘队员又一次登上珠峰峰顶,把觇标设置在那里。
这次测绘队员提前了好几个月,从我国黄海的海平面一直测试到珠峰峰顶,最后给出了非常精准的数字——8844.43米。
这是后来我到珠峰时在石碑下照的照片,后面的个位数、十位数、小数位已经被填满了。
1975年给出的数字是8848.13米,为什么到2005年变成了8844.43米?
我们认识一个问题是有条件的。2005年给出的数据,是把雪的高度也测出来了,雪层高度是3.5米。1975年测的时候没有能力把雷达背到山顶上看雪面的高度,这次我们把雪的高度算出来以后,把它去掉就能给出真实的高度。
就像计算你的身高时,要把头发剃完了以后才能得出你真实的高度。头发就像珠峰山顶上的雪一样,珠峰不是变矮了,而是我们认识更精确了。
2008年,北京举办了中国第一场奥林匹克盛会。中国为了融入全世界的体育精神,派出国字号的登山队登上珠峰,在珠峰峰顶完成了史无前例的火炬传递,南北坡交接以后,奥运火炬在珠峰峰顶点燃。
这是2008年5月8号圣火成功登上珠峰。
2008年后,我背着我的行囊也到了珠峰脚下,发现5月份修的上山的路不到几个月时间已经被毁了,说明它的环境变化非常强烈。而那时我们没有那么多人手修路,所以就被阻断在5800米的道路上,最后不得不遗憾地返回我们的大本营。
这是最后撤回来时,我再望一眼珠峰,感觉这是非常遥远的距离。
但是我又得到了一个机会,我们乘着车从喜马拉雅山穿过,到达它的南坡。我从南坡到达2000米以后,经过6天徒步到达了5500米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我看到了珠峰的南坡。
这张图片里是当时看到的珠峰,这里的三座山峰里有一座是珠峰。哪一座是珠峰呢?
我在这里一直等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因为太阳落山时夕阳晒在山顶上是呈现金色的,非常漂亮。
落日最后一缕光能够照到的地方就是最高的地方,这就是珠峰的峰顶。前面两座山离我们近一些,所以视觉效果看起来它们会更高一些,实际上最中间的山就是珠峰,它是完整的三角形的形态,非常壮美。
4
南亚地区的雾霾会污染青藏高原?
从登山路上回到南坡,回到南亚大陆的尼泊尔和印度,回到城市,我发现这个地区有很多污染,也就是雾霾。
其实南亚地区的雾霾程度也非常严重,而我们非常关心这个地方的雾霾能不能翻过喜马拉雅山到达我们的高原,毕竟现在我们的高原看起来非常洁净。
上图下方是我拍到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背后应该是皑皑雪山,但是因为雾霾什么也看不到。上面左图是雾霾的遥感图,右边是拍摄的航片图。这个地区也有很大的雾霾,这些雾霾会不会随着大气流动飘过喜马拉雅山呢?
2016年,我们又进行了一次珠峰科考。
这次我们带了更先进的设备,一些在线仪器。包括集装箱里承载的很多设备,可以用来观测PM2.5、PM10和其他一些污染物。
我们在这里进行了三个月的连续监测。这个地方的海拔大概在4400米,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南坡的一些气流可以在48小时内经过高空级气流的传输穿过喜马拉雅山到达青藏高原内陆的很多地区,也就是说南亚地区的污染物可以到达我们国家。
这些山谷的北坡冰川多,南坡冰川少,这个地区盛行常年向下的风,这种风可以把南坡的很多东西带到青藏高原的内部来。
我临时想到一个知识点,大家觉得鸟能不能飞过这座山?
在2010年左右,科学界一个顶级期刊发布了一篇论文,证明斑头雁可以在12~24小时内飞越这座山,它可以巧妙地找到山谷里的气流协助它快速地飞过这座山,这也让我们很好地认识这座山,为我们在这个地区开展研究认识鸟类行为带来启发。(注:此处应为两篇论文,一篇是2011年的《PNAS》,一篇为2015年的《Science》。)
鸟类可以飞越,污染物也可以传输到青藏高原,根据这些理解我们写了图中这本书,对这个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了评估,而且也做出了很多科学的认识。
5
攀登珠峰的意义
这是当时我乘飞机从西藏到尼泊尔经过喜马拉雅山时看到的盛景。因为工作需要,我在这条航线上飞了十几次了,每次看到它我就会回望一下我们登山的历史和研究的历史。
回望历史,攀登珠峰象征着什么?
从1953年第一次登上珠峰,到2008年我们为了举行奥运会,把火炬传递到珠峰上,它象征着我们对人极限的超越和对自然的征服。
永攀高峰,它的成功可以定格在登上峰顶那一刻,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征服了这座山。
回望历史,科学考察又经历了什么?
从1958年到1960年,我们花了那么长的时间认识这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并用来协助队员在1975年登山;到2005年,我们再次对这个地区进行研究时,知道这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变化;到2016年,我们知道这个地区的污染物可以进入到高原。
包括我在内,科学家很少真正意义上能够踏足珠峰的峰顶,但是科学的认知是没有边界和顶峰的,我们在接近一个顶峰以后,其实前面还有路,还要再进行下一个攀登。
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又启动了,因为前几十年我们发现了大量的现象,后来我们发现它是在变化的,那么这些变化会有什么影响?
2017年,国家的这项研究马上就要正式启动,科考队员2000多人,分五年时间在5个大区和19个关键区进行全面考察。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区划
相信以后大家有机会的话,也可以通过我们设置的一些项目到科考队员的身边,进入到青藏高原,来感受这个地方的变化和它的自然风貌。
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把勇攀高峰的精神贯穿到我们永不停止的探索中。
珠峰是有高度的,但是对于科学、对于自身完善的认识是峰高无限,探索不止,我们需要永远地攀登高峰。
6
问答环节
提问:据说现在因为攀登珠峰的人很多,所以珠峰产生了很多的垃圾。请问我国有什么办法来处理这些垃圾呢?
张强弓:现在为了保护珠峰的生态环境,我们已经禁止游客进入珠峰核心区游览了,这是我国西藏提出的珠峰保护措施。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可以借鉴的生态保护经验,比如,南坡的尼泊尔就要求每位登山者返回的时候必须带上十几千克的垃圾,这样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督促大家不要乱扔垃圾,如果扔了就要自己带回来。
提问:大点儿的鸟能不能飞过珠穆朗玛峰?
张强弓:目前我们观测到能飞越珠穆朗玛峰的鸟叫斑头雁,它在全世界的分布很广泛。我国的青海湖是斑头雁迁徙时会经过的一个大型过境区,它每年会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往北坡进行一次迁徙。
提问:珠穆朗玛峰这么高,它是石头堆起来的吗?
张强弓:地球表面是由多个板块形成的,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时所形成。为什么青藏高原没有发现翼龙呢?因为翼龙生活在2亿多年前,而喜马拉雅山形成于大约7000万年前,所以这一区域找不到翼龙。
延伸阅读一
想冲顶珠峰?先挑个好日子!5月份的凌晨为什么非常重要?
文 | 操秀英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技日报”(ID:kjrbwx),原文首发于2020年5月27日,原标题为《想冲顶珠峰?先挑个好日子!5月份的凌晨为什么非常重要?》,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
据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介绍,测量登山队的冲顶队员上海拔8300米之上后,身体状况一直良好,在山上遇到了一些积雪和吹雪,所以行进速度相对慢一点,到达第二台阶的时间比预计中的晚了1个半小时,原来预测到达顶峰需要7个小时左右。
“现在看来到达顶峰需要8到9个小时,应该在10点左右到达顶峰。”5月27日凌晨2时10分,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开始冲顶,攻顶队员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向珠峰峰顶发起冲顶。
1
为什么登珠峰要选5月份?
数据显示,从1953年人类首次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来,已有数十个国家的300多名登山运动员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他们登山的时间都在5月。这并非偶然巧合,而是与当地气候有关。
珠穆朗玛峰位于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脉中,山峰高出海面8000米以上,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34℃,气候非常恶劣。
扎西次仁 摄
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3、4月,是喜马珠峰地区的风季,风速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珠峰地区8000米高空,季候风没有遮挡,非常强劲。
而每年6月到9月又是珠峰地区的雨季,由于印度洋暖湿气流沿山谷而上,易凝结成云雨,所以多出现雨雪交加或大风雪天气,变化也非常快。
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江齐介绍道,像这种大气的流动,尤其在8000多米高度的大气流动,通常情况下,是从大西洋这边,一直吹,翻过喜马拉雅。到了夏天的时候,印度洋的空气开始向南推,和大西洋过来的会有一次冲撞。这冲撞发生的过程就在5月,就在这儿顶牛,顶牛的时候有一个静止期。
即使在这个时机,也只有两三次适宜于登山的好天气,而且每次只有连续两天半左右的好天气。各个登山队正是掌握了这里的气候特点,在4月份开始作好准备,最后在5月份突击攀登珠峰的。
珠峰测量Vlog:在海拔5700米的III7点,时刻准备着。视频来源:国测一大队
2
为什么冲顶总在凌晨?
为什么会选择凌晨开始冲顶?
2020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协调组组长党亚民解释道,选择凌晨登山和珠峰的这个气候条件是有关系的。一般来说都是在中午11点之前就必须下撤,因为下午以后,它峰顶上那个风特别大,就特别危险了,就是从登珠峰来说,中午1点钟不管你登到什么位置,都必须返回,这一次珠峰测量,还要在峰顶进行测量工作,还要留下时间,所以一般来说计划就要(早上)七八点之前,尽量就登上珠峰的这个顶端,所以就是我们要在凌晨的这个一两点就要出发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凌晨雪不粘脚。党亚民说,登山运动员穿的那个很重的爬山的那个靴子有四斤多重,如果雪再粘在上面其实也是蛮危险的,凌晨的时候雪是不粘的。此外,登山运动员都有一个头灯,攀登时,头灯照十几米的距离,所以不存在看不见的问题,应该是很安全的。
扎西次仁 摄
延伸阅读二
三次冲顶终成功!珠峰高度会被改写吗?
文 | 操秀英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技日报”(ID:kjrbwx),原文首发于2020年5月27日,原标题为《三次冲顶终成功!珠峰高度会被改写吗?》,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北京时间5月27日凌晨2时许,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活动宣布正式开始冲顶。
此前4月30日下午, 2020珠峰高程测量正式启动。冲顶组曾计划在5月12日和22日冲顶测量,但均因天气原因推迟冲顶计划。
大地测量学家陈俊勇形象地给出测量珠峰的理由——就像父母会定期给自己不断成长的子女量量身高一样。“人类要不断深入地认识自然,中国人要不断深入地认识自己的国土。”
1
啥时候能知道珠峰最新“身高”?
“在对数据分析、处理的基础上,还要进行理论研究、严密计算和反复验证,才能确定珠峰精确高程。” 2020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协调组组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党党亚民说。
此外,温度、气压、折光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测量产生影响,科学家需要通过复杂的计算消除误差,得到精确的珠峰高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大概需要2到3个月时间。最后还要经过一定的审核程序,才会得出珠峰的确切“身高”。
珠峰高程测量的核心目标是精确测定珠峰高度,测量成果可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研究。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风速等数据,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党亚民介绍,GNSS测量、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的成果结合早期相关资料,不仅可以准确地分析目前地壳运动变化影响情况,同时也可为后续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建立提供精确可靠的数据支持。精确的地面重力测量和航空重力测量成果可用于珠峰区域地球重力场模型的建立,以及地质调查、地震、地壳运动等问题的研究。
2
都2020年了,为什么还要给珠峰测“身高”?
在测绘者眼中,珠峰的历史就是一部测绘史。
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绘制的《皇舆全览图》明确标注了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并正式命名为“朱母朗马阿林”( “珠穆朗玛”藏语意为“女神”“圣女”。“阿林”满语意为大山)。
1748年的《乾隆内府舆图》中,改为“珠穆朗玛阿林”。而首次确定珠峰为世界第一高峰的,是以英国人华夫为首的探险队在1852年用大地测量的方法,在印度平原上测定的,当时测定的珠峰高程为8840米。
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提出要“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绘制珠峰地区地形图”,并将其列入新中国最有科学价值和国际意义的“填空”项目。
1960年,中国人成功登顶珠峰,实现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测绘工作者已对珠峰进行过6次大规模的测绘和科考工作,并先后于1975年和2005年两次成功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
1975年,原国家测绘总局与总参测绘局共同对珠峰进行了测量,将天文点测到高度6336米,将重力点测到高度7050米。最后测定珠峰峰顶海拔高程为8848.13米(覆雪深度0.92米)。
1992年,中国测量队与意大利登山队合作,采用GPS技术及二等水准测量技术完成对珠峰复测。测算出珠峰雪面海拔高程为8846.37米。
1998年,中国测量队与美国登山队合作,对珠峰的高程又进行过一次复测,开展了平面控制测量、水准测量、天文重力测量、GPS联测。因美国登山队登顶失败未能进行觇标交会。
2005年珠峰高程复测,我国测量队采用了传统大地测量与卫星测量结合的技术方法,并首次在珠峰峰顶测量中利用冰雪雷达探测仪测量冰雪厚度,经过严密计算,测得珠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
这一数据成为我国行政管理、新闻传播、对外交流等活动及公开出版的地图和教材中使用的权威数据。
3
为何今年又对珠峰高程进行复测?
2020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协调组组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党亚民对媒体表示,重测珠峰高程主要有两个原因:珠峰高度一定发生了变化;珠峰测量技术也有了大的飞跃,新技术可以明显提升珠峰测量精度。
党亚民解释,长期来看,珠峰以每年4.4毫米的速度缓慢升高,这就意味着10年会升高4厘米左右,30年升高13厘米多。如果珠峰高程的测量精度在10厘米左右,那么二三十年后,就需要重新测量珠峰高程了。短期来看,一次地震也可能影响珠峰的高程。
今年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开展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4
首次应用北斗系统,航空重力测量亮相
“2020珠峰高程测量综合应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包括GNSS卫星测量、冰雪探测雷达测量、重力测量、卫星遥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多种传统和现代测量技术,最终公布的海拔高程,是对多种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的结果。” 参与此次珠峰测量的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副总工程师刘站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据了解,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时,GNSS卫星测量主要依赖GPS系统,而今年的珠峰高程测量行动将同时参考美国GPS、欧洲伽利略、俄罗斯格洛纳斯和中国北斗这四大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并且会以北斗的数据为主。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2020珠峰高程测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用于珠峰高程测量的基础部分和外围控制测量,也将用于登顶后峰顶的坐标测量和冰雪探测测量。”刘站科说。
刘站科介绍道,珠峰峰顶架设觇标上的GNSS测量设备以及峰顶冰雪探测雷达中集成的GNSS定位设备均可接收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数据。
登顶测量时,峰顶觇标GNSS接收机将依托北斗卫星和珠峰地区以及外围的GNSS监测网联合同步观测,从而确保精准的峰顶坐标获取。同时,峰顶冰雪探测雷达测量获取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数据将确保计算的峰顶冰雪层厚度以及地形数据的精度。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测量将运用航空重力测量技术,以提升测量精度。这也是我国首次在珠峰区域开展航空重力和遥感综合调查。
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任务包括地面和空中测量两个部分,空中测量任务由“航空地质一号”完成,包括航空重力和遥感测量,它能够快速、高效、高精度地获得珠峰高程的关键数据。
其中,航空重力测量数据能够解算出更高精度的大地水准面(即海拔高程系统的起算面)测量结果,可以将珠峰地区大地水准面精度从米级提高到厘米级,从而让珠峰的“身高”更精确。
此次航空重力测量将一系列复杂的测量系统装在飞机上,包括两套自主研发的国产航空重力仪、两套进口重力仪、一套ADS100航空摄像机和一套激光雷达测量仪。除了重力测量外,航空遥感数据能够获得大范围、高精度的珠峰及周边区域三维地形测量结果,如同拍摄一张上亿像素的珠峰全景高清大图。
本次珠峰高程空中测量飞行高度为9800米——10250米,使用了多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机载设备,包括两套自主研发的国产航空重力仪、两套进口重力仪、一套ADS100航空摄像机和一套激光雷达测量仪。
执行此次任务的“航空地质一号”飞机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专业测量平台,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完成改装设计,具备海拔高度达到10500米的飞行能力,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架集成航空重力、航空磁力、航空摄影和航空高光谱4个测量参数为一体的飞行平台,珠峰空中测量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验证了该平台的全疆域调查能力,实践证明它完全能够满足国家对珠峰航空重力和航空遥感测量的要求。
我国此前不具备在珠峰地区开展航空重力和遥感综合调查能力,相关数据资料一直空白。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技术装备专项和研发项目的支持下,我国航空物探遥感技术装备体系不断完善、调查测量能力大幅提高,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5
国产设备显身手
此次珠峰测量任务中,国产设备担当重任。这是我国首次全程采用国产北斗高精度定位设备进行珠峰高程测量。
华测导航在接到为2020珠峰高程测量提供北斗高精度定位设备的任务,立即联合研发、工艺、制造、北斗装备等相关部门的精锐力量,成立专项小组。
珠峰高程测量、尤其是峰顶的测量,既是对人类身体极限的挑战,也是对产品相关性能、参数和指标的挑战。8800米以上的高度,最低气温可达-45°C,气压只有30kPa(正常情况下是101kPa),设备面临着低温、低压的双重考验。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测量队员穿着厚厚的防寒服、戴着厚厚的手套,加之缺氧,如何让设备操作最简单、最可靠,是极大的挑战。最为重要的是,峰顶的测量必须确保一次成功,决不允许有返工和重测。
为满足这些极为严苛的要求,研发团队以此前提供给军方使用的,经过环境适应性、安全性、可靠性等严格测试的成熟的北斗高精度接收机为基础,并针对此次的任务需求,从接收机到配件,均进行了优化设计改进,确保任务的一次成功。
2020年4月5日,华测导航在拉萨参加2020珠峰高程测量出征仪式,正式将GNSS设备捐赠给国测一大队。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竞争,国产测地型GNSS接收机以及核心元器件不仅实现了国产化,性能和质量上也达到了与国外同类产品基本相当的水平,采用国产接收机还可增加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数据接收、处理功能,在技术上更加先进,也更加可控,同时摆脱了对美国GPS卫星导航系统的依赖。”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出征”测高任务的雪地雷达、天顶仪、重力仪、峰顶觇标、用于三角交会测量的超长距离测距仪等设备均为国产仪器。我国最新的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成果也应用于此次测量。
原标题:《“我们在接近一个顶峰以后,其实前面还有路”…一次又一次的攀登,究竟意味着什么?》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5月27日上午,湖(湖州)杭(杭州)铁路富春江特大桥主桥3号墩正在进行钻孔桩施工,该桥是我国首座设计时速350公路的四线无砟轨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