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让歧视在法治下无处循形

济南日报 2020-05-18 11:17 大字

黎青作

□吴元中

备受关注的“河南女孩应聘遭拒案”尘埃落定。5月15日,杭州市中院维持杭州互联网法院一审作出的“浙江喜来登度假村有限公司赔偿小闫10000元,并在《法制日报》书面向小闫赔礼道歉”判决。(5月17日《经济日报》)

该案之所以备受关注,就在于地域歧视、城乡歧视、年龄歧视、“第一学历”歧视、“非全日制”歧视、非“985”或“双一流”等形形色色的歧视无所不在。诚然,对人们进行区分和归类经常不可避免,但任何区分和归类都只能根据能否胜任相关职务、岗位等客观需要,不能为了区别而区别,不顾权利与尊严平等,主观上对人进行优劣区分。

而该案构成歧视、不能让小闫乃至公众接受,就在于是否是河南人与能力和岗位的客观要求无关,完全是一种主观好恶与偏见。通过该案也提醒人们,招考招聘、提拔用人与进行各种各样的区分、归类时,务必注意主观好恶与客观需要之分。虽然人的能力有差别和方方面面的不同,但人的尊严和权利是一样的,必须学会对不同的人同样尊重、一样对待。这就是人的现代化的体现和最基本的公民素质、社会要求。

法律作为现代社会的最基本行为标尺,人的尊严与平等权也是入法的。不仅《就业促进法》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而且《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有直接依据的不说,即使在一些缺乏具体依据的方面,也因为歧视与偏见会侵害人格尊严,依据基本法律就可制止、遏制。

还望像小闫这样,在平等权受侵犯时都会运用法律手段,通过法律保护与治理,让各种歧视与偏见无处循形,不敢露头。

新闻推荐

治理随地吐痰“最高罚500元”不是关键

□王军荣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日前表决通过《山西省禁止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规定》,规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