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随地吐痰“最高罚500元”不是关键
□王军荣
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日前表决通过《山西省禁止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规定》,规定提出,在图书馆、超市、公园、电梯轿厢等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且拒不清除痰渍的,将处以一百至五百元不等的罚款。(5月17日《珠海特区报》)
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治理随地吐痰就显得更为重要,随地吐痰的代价也随之提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最高罚500元”可能是全国最高的。同样治随地吐痰,北京罚款额度由20元以上50元以下,提高到50元和情节严重的200元。不过,治理随地吐痰,“最高罚500元”不是关键。
随地吐痰的危害极大,零点几毫克的痰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有害物质,一口带菌的痰液形成的飞沫可以污染周围数十米。许多疾病因痰传播细菌而扩散,破坏环境。
随地吐痰是一大顽疾,治疗起来肯定不是那么容易。这要克服“短时期”出效果的想法,也不能认为有“特效药”,以为“最高罚500元”就一定能包治。从现实情况来看,既要实施“重罚”,更要“常罚”。其实,即便是提高到“最高罚千元”也未必在短时期内让随地吐痰消失。“重罚”肯定是有效果的,比如在香港随地吐痰可处最高5000港元的罚款,但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治理随地吐痰,面临着执法难的问题。执法难,主要在于取证难。随地吐痰者可能会死不承认,会用各种方式拒不配合,这都是可能存在的。但不管如何,执法必须严,对于任何一起随地吐痰都不能轻易放过。可以充分发挥摄像监控等先进设备的作用,可以调动各职能部门的互动协作,使随地吐痰的行为无处可逃。
文明行为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治理随地吐痰,需要重罚,不仅要提高罚款的数额,而且还要增加其他成本。当地职能部门还应建立公共场所随地吐痰行政处罚记录制度,依法将违法行为纳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并可以公开曝光,这也是值得尝试的。同时,还要加强环境的治理,环境的优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随地吐痰。
有了痰应该怎么吐?最好的方式就是随身携带纸巾,将痰咳到纸中,然后再将纸扔进垃圾箱。这种文明习惯的养成也需要一定的过程,每一个人都应该养成“不随地吐痰”好习惯,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和社会负责。“不随地吐痰”也不仅仅是应对疫情,在任何时候,随地吐痰都不是一件小事,它关系着大众健康和公共卫生。
新闻推荐
尽管距离端午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在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村与村之间暗暗较劲的“龙舟集训”已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