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缓解,专坑老人的“老套路”又来了
疫情逐渐缓解,一些以老年人为“狩猎”对象的不法分子又卷土重来。日前,北京市老龄协会就近期发生的诈骗案例发出警示,呼吁老年人提高警惕。这些涉老诈骗案例中,保健品诈骗、投资诈骗等“老套路”依然占了大头。
保健品披上“特效药”外衣
疫情期间,小刘的父母花4.5万元在微信群里购买了“国外研制”、“能预防感染新冠肺炎”的保健品。卖家“祝总”自称是某国际著名保健品公司中国区代理负责人,宣称可以通过秘密渠道搞到特效药。
小刘的父母转账后,“祝总”却迟迟不发货,又向二老推荐健康粉。二老试探着在群里询问,原来这位“祝总”用同样的套路忽悠了六七位老人购买了保健品。
“疫情期间,在没有任何特效药公布的时候,切莫一时相信他人的言论。”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律师穆伟分析,该案件中该诈骗团伙就是借助疫情下大家的知识盲点,炒作保健品药效,攻克老年人害怕生病的心理,从而犯罪得手。案中的诈骗团伙一直提醒不要声张,不要告知子女,就是怕骗局被识破。
投资诈骗“改头换面”
近年来,随着一批高收益类投资诈骗案例被曝光,老年人的警惕性越来越高。但是一些投资诈骗却 “改头换面”,打起了养老服务的旗号。
某街道退休干部刘大妈,听说有公司在做养老项目,该公司的经营范围有养生、养老公寓建设开发经营等项目。她又实地进行了考察,发现养老院的条件和环境都很高端,于是动了心。
工作人员向她承诺,如果投资40万元以上,可以在这样的基地免费养老,另外投资还有6%-14%的收益。如果老人去世,投资的钱还能让子女继承。于是,刘大妈先后在这家公司投资了50万元。可没想到,正在她准备“享福”时,公司法人携款潜逃,所有投资本息无法兑现。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律师罗冬雪介绍,养老公司以散发传单、口口相传等方式,销售虚构的养老公寓、养老山庄,或者以投资、加盟、入股养生养老基地、老年公寓等项目名义,承诺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吸收资金,实际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向社会不特定公众非法集资,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消费返利专坑“贪小便宜”
不少骗子吸引老年人消费,宣称能获得高额返利。实际上,返利资金主要来源于老年人缴纳的费用,属于拆东墙补西墙。对于刚刚学会网购的老年人来说,这种骗局颇具诱惑力。
消费者老刘近日就发现一个“生财之道”。有一家公司,注册成为会员后,消费就能得到相应的奖励,而且消费越多返利越多,最高可以返现6千余元。以一次性消费25600元成为翡翠卡会员为例,就可以获得64320元的优惠券。同时,办理多张会员卡还能赠送礼品及领取积分,此积分可用于兑换产品或现金。老刘加入后,因为公司资金链断裂,他投的钱彻底退不回来了。
律师表示,遇到消费返利要提高警惕,增强防骗意识。在这些案例中,被骗的老年人退休前大多是工薪族,头脑一热,养老钱、买房钱分分钟就灰飞烟灭。王琪鹏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聪聪通讯员王婧改革除痼疾,创新再突破。今年以来,高新区清池街道按照高品质城市建设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