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处不须看”的“看”不是观看的“看” □陈颖
1965年5月下旬,毛泽东在湖南和江西两省负责人的陪同下驱车上了井冈山。
车到龙源口时,毛泽东下车,拿起望远镜环视当年的旧战场,然后沿着他当年上山的路线:三湾-古城-茅坪等地前行。那天下午5时许,到达黄洋界,毛泽东披着大氅,在工作人员的保护下,健步登上黄洋界哨口,三十八年前同敌军鏖战的壕沟、红军挑粮上山的小路和歇荫躲雨的大树,尽收眼底。此时,山谷间回响着阵阵松涛声,他在黄洋界纪念碑前留了纪念照。
毛泽东这次在井冈山住了一个星期,他首先找当地干部谈话,详细了解老区人民的生活过得怎么样,生产建设有哪些变化。得知有几位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还健在,毛泽东非常高兴,立即把他们接到茅坪来,同他们叙旧畅谈,合影留念。
当年,他住在井冈山的八角楼。八角楼被后来的历史学者称为中共早期的中南海。5月29日,毛泽东亲切接见了井冈山各地前来看望他的社员、工人、学生和各级干部1700多人。
在参观井冈山博物馆时,他说:“我离开井冈山三十八年了,这次旧地重游,回忆起三十八年前的这段历史,心情非常激动。为了创建这块革命根据地,不少革命先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早就想回井冈山看看,一别就是三十八年啊!我的心情和你们一样高兴、激动。没有过去的井冈山的战斗,就不可能有今天了。”
如今的井冈山成了县级市。这座原本并不知名的深山,因毛泽东成了革命圣地,成了红色旅游胜地。
毛泽东离开井冈山时,随行人员到宾馆财务室为毛泽东支付伙食费和粮票,会计雷良钊怎么也不肯收,经过再三解释,流着热泪开了两张发票——井冈山管理局交际处1965年5月29日00006482号和00006484号。分别写着:首长7天伙食费17.5元(每天2.5元);首长交粮票23斤。收款人雷良钊。
工作人员回忆说,毛主席到井冈山的第四天晚上写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井冈山,对开创新中国有着怎样重要的历史意义,没有谁比毛泽东更清楚。1927年10月,他率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星星之火,在井冈山的八角楼里,他写下了著名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历经艰险,最终用他的文房四宝,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
重访井冈山是毛泽东的夙愿。“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可见他故地重游的迫切和喜悦心情。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这是他的所见所闻。很好理解。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一些专家、博士生导师解释为:“过了黄洋界,险处不必再看也可以了解了。”
但,这句“险处不须看”,词牌平仄规定为“平仄仄平平”。所以这个“看”在这里必须读平声“kān”,是“看护、看守”的意思,不是观看的“看”。
毛泽东当时是72岁高龄的老人,攀登最险要的黄洋界时,是由随行人员保护着上去的。所以,“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的意思是:过了黄洋界,其他的险处,就不必再搀扶保护了。不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必再看了”的意思。毛泽东是越险越要看的人,在他眼里——“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是一首典型的励志诗词。“久有凌云志”,这种凌云壮志是由来已久的。从16岁开始,毛泽东就发愿“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然后一路高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一路“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一路“横扫千军如卷席”;一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一路“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就是为了实现创立新中国的伟大抱负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毛泽东这个大山里的只有中专学历的农家子弟,最终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不是无凭无据的空头口号,而是千真万确的奋斗真言。
(本系列评论完)
新闻推荐
5月7日,知乎发布“视频创作者”招募计划,面向全网招募科普人文、电竞游戏、科技数码、生活娱乐等领域的视频创作者,入选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