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中医药“战疫”成效如何?20多位医学专家深解读

澎湃新闻 2020-04-24 16:52 大字

多位医学大咖齐聚,共话中医药“战疫”。

4月24日下午,“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与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举行,张伯礼、张文宏等20多位医学专家将在线就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中医药的未来等深度交流。

会议由上海市科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等单位主办。

中医药能降低轻症转重比例,减少后遗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认为,从中医角度看,新冠肺炎主要是一种湿毒疫,是疫病的一种,同时又具备湿邪重、发病较隐匿、易热化、寒化、躁化等特点。他称,严格隔离加上患者普遍服用中药,中医在阻断疫情蔓延中效果良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体来看,张伯礼表示,中医药全程参与新冠肺炎的治疗,对于轻型、普通型,中医药能改善症状,降低轻症转重比例;对于重症、危重症而言,尽早使用中药注射剂,采用中西结合,挽救生命。对于恢复期患者,他介绍,中医药可以促进康复,减少后遗症。

由张伯礼担任总顾问的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是唯一一家由中医医疗团队整建制接管的方舱医院。

张伯礼说,经过中医的综合疗法,包括服用中药、颗粒剂,按摩、刮痧、贴服,锻炼太极拳、八段锦等,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数据显示,使用中医药的方舱,转重率约为2%至5%,未用中药的转重率约为10%。

中药可明显缩短重型患者核酸转阴时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介绍了中医药在一线的临床试验,他提到,核心处方为化湿败毒方,以解毒化湿、清热平喘为核心治法。

黄璐琦介绍,临床对照研究分别为中药治疗新冠肺炎重型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通过纳入武汉金银潭医院中医病区55例患者,分为中药组23例,西药组32例,研究发现中药可以明显缩短重型患者核酸转阴时间。

在化湿败毒颗粒治疗轻型、普通型患者临床试验中,通过对照试验方法,研究发现,化湿败毒颗粒可以提高出院比例,降低转院比例。

而在普通型、重型患者临床试验中,研究发现,化湿败毒颗粒在安全性方面,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

黄璐琦总结:“中医中药是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是有优势的,并且得到这些结论都是由高级别的临床证据做支撑的。”

服用中药,重型/危重型患者死亡风险降低超80%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介绍,服用中药汤剂的重型/危重型患者死亡风险降低超80%。

他以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COVID-19病例1476例为例,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662例(中药汤剂组484例,非中药汤剂组178例)。其中,中药汤剂组死亡15例,未用中药汤剂组死亡56例。他介绍,中药汤剂组的死亡风险下降了87.7%,与未用中药汤剂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他还提到,通过对武汉6个康复驿站观察的治愈出院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分析,所有观察人员平均隔离观察时间为10天,共观察420名出院人员,其中325人接受中药综合干预,包括中药颗粒(恢复期通治方)、八段锦、穴位贴敷灸、足浴等。95人未接受任何干预。

仝小林介绍,结果显示,经中医综合干预后,观察人员的咳嗽、胸闷气短以及乏力、心悸、失眠、出汗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中药西药要相互融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华良表示,自己作为研究西药的人做了中药的临床研究。

“我在武汉三周,进行回顾性研究的时候发现,从临床上发现了很多的线索可以再回过去,进行基础研究。”蒋华良说,如此循环往复,可促进中医药自身发展。另外,得到的线索反过来,也可能促进现代生命科学和现代医学,这是相辅相成的。

蒋华良认为,一方面,中医药的价值不仅从其本身来反映,也可以通过发现中药的线索来发展西药;另一方面,西药也可以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在创新方法方面,中医药的疗效可以用现代科技方法来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来进行创新。“对于有效的药,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不要相互排斥,要相互融合。”蒋华良说。(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车联网机遇下 上海如何发展智能汽车产业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智能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其中,车联网通过强化“聪明的车”与“智能的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