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插柳戴柳与射柳

西安日报 2020-03-25 06:00 大字

灞河柳色

○高铭昱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前人咏柳的名句。柳是春天的象征,春到柳先知。“春风又绿江南岸”,想来先绿的定是岸边垂柳。柳轻柔多姿、婀娜迷人,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最受人们喜爱。柳树与中华民族也有不解之缘,千百年来,人们爱柳、植柳、咏柳,也留下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俗。三月春深,已是“万条垂下绿丝绦”、“一树春风千万枝”之时,于是,很多活动便围绕着柳树展开。

“柳”与“留”谐音,这便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诗经》中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含蓄地表达难分难离、恋恋不舍的情愫,于是有了“折柳赠别”一说,古长安东的灞桥也因此而得名。想当年十里长堤、步步见柳,送君至此,终要一别,唯有折柳相赠,以表挽留之情。柳树是春天的标志,谁又能说其中没有“此情春常在”的含义呢?柳树插到哪里都能活,也是对亲友到新的地方以后能生根发芽、安身立命的美好祝愿。亲友接过赠别的柳枝,植入他乡的泥土,柳枝真的成活了,长成了大树,这棵树也就寄托着思念和亲情。

这种“折柳赠柳”之风,到清明就演变成为折柳、插柳、戴柳的节俗。“清明是处插垂杨”,每到此时,人们要去踏青、扫墓、上坟,不仅要在坟上插满柳枝,家家户户门口也都得插上,此俗应与人们传统的爱柳、种柳之习有关。汉太尉周亚夫喜在军营四周种柳,以至于其军营从此得名“柳营”;隋炀帝以重赏动员全民种柳护堤,白居易曾作《隋堤柳》记述此事,这也是古人植树造林意识的一种体现。简而言之,插柳一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也有人说,清明插柳是为了纪念神农氏。神农氏“教民稼穑”,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故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也有人说清明插柳是为了辟邪。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节时柳条正盛,方便易得,取之辟邪,顺理成章。

说到插柳,还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介子推。介子推的气节素受国人敬仰,因其不肯受赏,被烧死在绵山,据说“寒食节”即为此而设。又传介子推系抱着柳树而死,因此人们在清明插柳,以示怀念,这是插柳这一习俗起源的另一种说法。

清明节,柳枝遍插门前檐下,仍不足以尽显人们爱柳之意,更有人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或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也不乏精巧爱美人士将嫩柳枝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皆谓之“戴柳”。民间谚语云:“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当年,清明戴柳之俗遍见各地,多为辟邪之用。

但又有一说是“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此说则与古时举行的成人礼有关。成年礼男人称“冠”,女人称“笄”。宋代将行“冠笄”之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即清明节前一两日,戴柳即为成年标志。因此,后来便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以青青春柳作为青春的象征,这是以戴柳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又赋予春柳更美好的意象。

射箭是古时重要的军事技能,射柳则是提高此技能的一种训练或比赛方式,“百步穿杨”的成语便由此而得。在细长摇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缕红绸,作为被射的目标。射柳者骑马疾驰,百步开外挽弓劲射,是既时尚高雅、也考验骑射真功夫的一项运动。如《三国演义》中对此就有精彩描写。“操欲观武官比试弓箭,乃使近侍将西川红锦战袍一领,挂于垂杨枝上,下设一箭垛,以百步为界……”只见徐晃“拈弓搭箭,遥望柳条射去,恰好射断柳条,锦袍坠地。徐晃飞取锦袍,披于身上”读此语句,仿佛身临其境,射柳之魅力,可见一斑。

古时射柳也有很多讲究。如规定射断枝条后,骑马接在手上者为冠军,只断不能接者为次,其余皆负。明朝记载,射柳则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鸽子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到清朝中叶,这项活动逐渐消失。

这些与柳相关的情趣盎然的民俗,显示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柳崇拜的种种现象。与柳相关的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和思索。

新闻推荐

上月1.3万多人 违反八项规定被处理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4日公布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情况月报数据。通报显示,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