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世界无肉日”:6位复旦素食主义者的故事

澎湃新闻 2020-03-22 12:28 大字

原创 陆骊澄 许昕宇 复旦青年

通过素食协会,米热阿依举办了素食品尝,手工制作素食食品等活动,在活动上尝试着用温和辩论的形式去交流关于素食主义的争议点。“西方的素食主义有些极端的宣传造成了不良的对立的气氛……我国动物保护这种争议性大的宣传较弱,而国内大家对食品安全担忧比较多,所以国内素食以提倡自然健康的饮食为主导。”她表示:“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接触到生活中实践着的素食,而不是争辩一些理论。”

复旦青年记者 陆骊澄 许昕宇 报道

复旦青年记者 张祁锴 编辑

1985年,美国非盈利公益组织“农场动物改革运动”发起了“无肉日”的运动,目的是拯救动物、保护环境和改善健康。

2008 年这项活动除在全美五十个州举行,更波及全球的二十四个国家。参与者通过演讲、素食晚宴、举办烹饪秀、品尝会、发传单等方式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尝试一日的素食。

素食主义是一种饮食文化,主张不食用肉类。世界各国或不同文化中的素食主义有所不同,维基百科上记载了18类素食主义者,从不食用包括蛋类、奶制品在内的任何与动物有关的食品的纯素食主义者(Vegan),到鱼素主义、禽素主义、蛋奶素食主义、果食主义等等。

▲图片翻译自米其林指南(MICHELIN Guide Digital)

联合国可持续资源管理国际小组曾发出呼吁:人们的膳食结构应该做出显著的改变,从以动物蛋白为基础向更加素食的方向转变,以减少环境压力。此外,素食主义有关动物伦理,营养健康等问题的讨论也在持续进行。

3月20日是世界无肉日,《复旦青年》采访了6位复旦的素食主义者,谈谈他们他们的“素食”故事。

2017级 新闻学院本科生 张知晓

——素食是一种“被忽略的选项”

5年前,还在读高中的张知晓代表高中参加辩论赛,辩题为动物实验是否违背道德。“在看了资料后,我被正方立场说服,然后觉得自己继续吃肉有点伪善,所以就决定要试试素食。”

张知晓的父母对女儿选择素食“不理解也不支持”。“当时因为还没有成年,最头疼的就是回家后面对一桌子肉菜。” 张知晓坦言:家人的关心又往往格外真切,让人很难拒绝。

如今,素食已经成为了张知晓的生活习惯。素食的经历让她更加重视自己吃进去的食物,也学会了灵活搭配各类谷物植物的营养成分。“在大家的观念中,肉已经成为了“美味”的必要条件,素食就是清淡单调的。”但她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张知晓并不会“鼓励”身边的朋友素食。“吃肉是一个完全正常和正当的个人选择……我只是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吃素这个因为非主流,所以或多或少被他们忽略的选项,从而让他们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张知晓自制的素食披萨

2019级 基础医学院本科生 米热阿依·阿力木

——希望同学接触素食,而不是“争辩理论”

米热阿依是纯素食主义者,也是现任的“复旦素协”会长。高中时她存在饮食极其不规律,影响情绪的饮食障碍。在寻找解决方法时接触了素食主义。在尝试了素食后,她的身体状况有了改善,也被其提倡的环保以及动物保护的理念所打动,便一直坚持到现在。“这样的素食习惯对我益处很大,我会更注重营养搭配和原材料的质量。”

通过素食协会,米热阿依举办了素食品尝,手工制作素食食品等活动,在活动上尝试着用温和辩论的形式去交流关于素食主义的争议点。“西方的素食主义有些极端的宣传造成了不良的对立的气氛……我国动物保护这种争议性大的宣传较弱,而国内大家对食品安全担忧比较多,所以国内素食以提倡自然健康的饮食为主导。”她表示:“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接触到生活中实践着的素食,而不是争辩一些理论。”

▲米热阿依在复旦素协的活动上

2018级 临床医学院本科生

马来西亚留学生 钟殷绮

——希望通过素食为环保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钟殷绮小时候在佛学堂上课。一次老师播放了一部关于动物被畜养和杀害的纪录片, “从那时开始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放入口中的这些生命是这样得来的,在被杀掉的瞬间,它们会呐喊、尖叫、哭泣。”那之后,她与家人一同为了“不杀生”而开始施行素食主义。

来到上海后,她发现上海的餐厅很少提供不含肉类的餐点。每一次和朋友出去吃饭,朋友都会根据她的素食习惯寻找适合的餐厅。“因为我真的不想给别人带来麻烦,所以每次在这一点上我都很感激也很抱歉。”

同时,钟殷绮也发现很多素食餐厅走的是高级餐厅风格,价格不低,让人望而却步。她平时更习惯在学校食堂用餐,但与其他一些受访者一样,她也期待着学校食堂可以提供更多的素食选择。

钟殷绮会“有意无意地”向身边的人推广素食,“不仅可以维持身体健康,也可以让地球更加健康,何乐而不为?”她觉得身边的人很少关注到好吃的“肉”背后的碳排放、水资源消耗、空气污染等问题。

她说:“每次我在朋友圈中分享关于环保、素食的推文时都能感觉到,“环保”这个课题真的没有引起很多人的重视。甚至有人一听到'环保'这样的字眼,就觉得反感,认为这些都是小题大做。”

曾有人质疑她的观点,认为吃素这件事,如果不是所有人都在做,对地球根本没帮助。但钟殷绮认为,为环保吃素,是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这个给予人类生命的星球做一点事。

2016级 经济学院本科生 胡晓倩

——在素食的路上遇到了很多留学生朋友

最早接触到“素食主义“这词的时候,胡晓倩也曾和很多人一样以为素食主义就是不吃肉。在经过实践后,她才慢慢发现素食其实不仅是生活方式,还是待一种人接物的态度。

在素食的路上,她遇到很多留学生朋友。她与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各国素食文化的差异,也一起合作参加团艺的义卖会售卖自制素食。在交流中她发现“中国的素食主义者有时会重油重盐,而西方会更重视营养搭配、擅长选用超级食物(Superfood)来丰富口感。”

同时,与不同背景素食爱好者的交流也让她对于素食未来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她认为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素食有机会成为一种潮流。”

▲胡晓倩自制的素食

2019级 临床医学院本科生 林水

——最大的困难是不理解甚至恶意的误解

林水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不爱吃肉,最后成为了一个蛋奶素食主义者。她相信“人和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什么动物生来就该为人类服务, 这只是人类自己的观点。”林水的家庭给予了她支持,从特意在做饭时不放肉,到如今家人们也很少主动吃肉。

但这样的观点让她受到了不少的“不理解“,也有人觉得林水实在“自我标榜”。上中学时,她与别人聊起自己觉得“吃肉有点残忍”,换来的是异样的眼光和时不时的调侃。现在林水不再告诉他人自己是素食主义者,上了大学以后只与自己的舍友说提起过,被问及原因时,她撒了个慌:“小时候吃多了,现在不喜欢吃了。”她习惯一个人去餐厅,因为这样“不需要别人照顾我的口味或者我去照顾别人的习惯。”

2017级 法学院本科生 林宸宇

——通过提案改善复旦食堂素食窗口

2018年5月,借着复旦大学第二届校园治理大赛的机会,林宸宇与其他两位法学院的学生代表一起就当时素食窗口数量、提供的菜品种类、口感、配料、价格等问题,在旦苑、北区、江湾等五个食堂展开了调研,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最终获得“最佳人气提案”称号。

比赛结束后,在总务处老师的帮助下,林宸宇和同学们请来了校外专业的素食餐厅厨师,为四个校区的厨师讲解营养学相关知识,解决厨师关于做素食菜品“不知道如何去烧”的疑惑。

从林宸宇选择素食起已经过去三年。起初她的家人不理解,担心素食会影响身体健康。“对于很多人说素食主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的问题,其实“素食“不止是蔬菜水果,种类要丰富得多。把握好吃的方式和量,就不会出现对身体的影响。”林宸宇说。在她的劝说和科普下,家人渐渐打消了顾虑。

▲林宸宇在大学路上的素食餐厅拍摄的照片

▲林宸宇在江湾校区附近的素食餐厅拍摄的菜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文中林水为化名)

微信编辑 | 秦思晶

审核 | 王英豪

文章已于修改

原标题:《“世界无肉日”:6位复旦素食主义者的故事》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广州出台文旅12条3亿资金扶持文旅企业

新华社广州电(记者杨淑馨)记者18日从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获悉,为了应对疫情影响,广州出台12条措施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