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宅家随想 武 梅

淮南日报 2020-03-05 08:43 大字

这天午后,我最终被窗外阳光的万千巨手牵扯着走下楼去。脚踏土地的那一刻,顿感如一棵久离泥土、几近枯萎的小苗,被植入湿润松软的泥土里。风轻如纱,拂面柔滑。绿地上的花草,早已鲜嫩油亮,润如美玉,欲滴的碧翠,将被电脑、手机辐射得酸涩迷蒙的双眼,抚慰得舒适、晴明。恍然明白,原来,铁门已截留了我多日的春光。

想想,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时间这样模糊,对日子这样模糊,对季节这样模糊;对享受工作的忙碌那样渴盼,对脚踏泥土的踏实那样渴望,对仰望星空的遐想那样渴望。

2020的新春,是一个不平常的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了中华大地。一时间,亲情被阻隔了,清风被阻隔了,阳光也被阻隔了。美酒佳肴不再是人们的追求,小小的口罩却成了抢手货。面对危及生命的疫情,一些人勇敢地逆行,奔赴抗击新冠疫情的前沿阵地;一些人响应号召,以“宅”的方式为社会作贡献,过起了不知今夕何夕,不知季节变换,“享受”着吃了睡睡了吃的“安逸”日子。我就属于后者。

然而,这是怎样的一种“安逸”呀?每天一睁开眼睛,手机里便会跳出一串串该死的数字,带着芒刺一般,扎得我焦虑、心痛、担忧、惊惧。这样的日子里,让我整天坐卧不安,连本该“不觉晓”的春眠,也被撞击、啃咬、撕扯得支离破碎。

我想到往常的日子里,每天披星戴月地出门,追随着夕阳的身影归家,一整天被冗繁的事务纠缠,时常感到疲惫、憔悴。于是,我特别渴望能够每天睡到自然醒。醒来,安然地微微欠身,拥被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或打开手机,听听轻音乐,看看新闻,和好友聊聊天;当然也可以没有任何压力地胡思乱想一番。想起床了,随意着一袭松松垮垮的居家服,蓬头垢面地走到阳台上,对着阳光、清风和远方,伸一个放松、提神的懒腰。然后走回室内,用清水抹一把脸,吃一顿只有一片面包,一杯牛奶的简单早餐。然后就可以坐定,将内心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整理成文字,在电脑屏幕倾吐一行行文字。那时,我觉得这些对于我来说,常常只是奢望。

然而,一夜之间,原本认为的奢望就成了现实。它来得那么突然,那么出人意料,那么不容分说。多好呀!不用起早贪黑地赶路,无需应付忙碌而繁杂的工作,可以昏天黑地地睡,随时想吃吃想喝喝,大把的时间堆在面前,读书吧,写作吧,做自己喜欢的事吧。然而,很快我就发现,这被新冠肺炎疫情强加的安逸,其实并不是安逸;它于人,实是最痛苦的折磨和煎熬。因为,它附带的除了让你失去感受亲情、走近自然、轻松生活、愉快工作的幸福和自由,还有每天铺天盖地的新增、疑似、死亡、封城、隔离的消息带来的担忧和惊惧。安然读书、娴静写作,我有些做不到了。也突然对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感同身受。原来,当国难来临,社会遭受损失,生命受到威胁时,哪怕一介草民,也不会安然于事外,这便是人之固有的良知与责任吧。

此刻,我更明白,疫情当前,那些白衣战士们,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在请战书上庄严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按上鲜红的手印;那些忘我工作在疫情最前线,非得上级对他们下达“强制休息令”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工作岗位;那位有南山一般伟岸人格,已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一边告诫世人,远离湖北,远离武汉,而自己却一头扎进武汉这个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是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赤子之心。作为一个常人,我也才更切身地体会到,忙碌地工作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亲近自然是人类最高的享受。读书也好,写作也罢,不仅仅需要空闲的时间,更需要有良好的心境。

良好的心境来自哪里?来自国泰民安,来自能够奉献,来自得到尊重,来自回归自然。

其实,这肆虐的病毒也以它最为狰狞的方式告诫人们,爱护动物吧!尊重生命吧!敬畏自然吧!

新闻推荐

《爱尔兰人》及其“基因史”:从“拓荒欧洲”到“拓荒北美”的悲壮史诗

唐德鑫學人Scholar文|唐德鑫,旅东南亚学者作者授权发布因为疫情,这段时间被动物“反锁在家”,每天下厨、刷美剧、看书写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