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专家:采集多种样本多复查可破解核酸检测“假阴性”
一直作为新冠肺炎确诊“金标准”的病毒核酸检测为何在实践中出现了假阴性的情况?
2月11日,在中国科协组织的媒体线上采访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孙永昌向澎湃新闻解释说,目前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采用的是一种叫做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的标本是鼻咽拭子,理论上这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是很高的,也即阳性率很高。但在临床实际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所谓的“假阴性”,例如疾病本身的影响(发病的不同阶段)、标本的质量、实验室技术等。
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如何避免出现“假阴性”? 孙永昌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就是要分析可能造成“假阴性”的原因,包括多次复查,采集标本的规范化,采集多种标本,例如鼻咽拭子、痰、血液等,实验室技术的优化等,都有助于提高阳性率。
“当然,及时研发和使用新的检测方法,也会进一步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孙永昌说。
目前,有观点认为,与SARS病毒相比,新型冠状病毒更为“狡猾”。 孙永昌则认为,“不是新冠病毒更狡猾,而是我们对这个新的病毒所知甚少。”
孙永昌说,虽然“武汉不明原因肺炎”出现后,我们很快找出元凶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但初期对其所致疾病的表现和规律的认识还不够了解。目前看来,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典型的有发热、咳嗽、有肺炎,但也有很多病人不发热、不咳嗽,甚至没有明显的肺炎。
“如果与SARS病毒比较的话,那时候我们知道得更少,直到把SARS控制住了,我们还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够使用一种病毒核酸检测方法来及时确诊。”孙永昌个人认为,SARS病毒引起的感染也会是多种表现形式的,只是受当时科技条件所限,没有能够发现而已。(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2月11日,武汉,阴各地援鄂医疗队来到武汉共战疫情的同时,也是医务人员相互学习、交流切磋的时刻,大家一起交流心得,取长补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