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代表下基层,是履职方式创新
北京论坛
人大代表到基层广泛征求市民、社区工作者、物业管理者以及有关单位的意见,是履职方式的创新,也为代表履职提供了一种示范。
1月14日上午,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作《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大力推进‘开门立法’”成为其中的亮点。
从媒体报道来看,2019年8月份以来,为做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北京市开展了“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活动。其中,担任市人大代表的全部27名市领导率先行动,1.2万名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直接听取24万多市民的意见建议。
一万多名人大代表下基层,听取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履职方式的新变化,成为此次北京两会的重要亮点。
垃圾分类是一项牵涉面甚广的公共议题,事先广集民意,避免法律法规的调整和社会脱节,执行时出现各种矛盾,尤为必要。而修订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内容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都将面临“大考”。以此而言,北京开展“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活动,正当其时。代表下到基层去听取意见,也体现了担当作为、务实创新的精神和追求立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事实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明确规定,代表应当“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正所谓,代表人民行使好权力,功夫在会外,“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活动,正是北京人大机关为代表们搭建的一个履职平台,能够以此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
这些人大代表们下到基层,前往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广泛征求市民、社区工作者、物业管理者以及有关单位的意见,提供了一种履职示范,也实现了立法层面的上下良好互动。
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为例,一方面,作为未来履行垃圾分类义务的主体,市民、社区工作者、物业管理者等,他们有哪些利益上的诉求和痛点,可以通过人大代表的渠道,反馈到草案的修订中;另一方面,在增进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的情感联系之外,集中组织下沉基层的举措,同样提供了普及垃圾分类常识的机会,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从这个角度看,北京万名人大代表下基层、进社区,就某项立法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不仅是在开门立法层面的形式创新,同时也是代表履职方式的创新。未来,我们希望这种创新的代表履职方式能成为惯例,让更多社情民意转化为制度成果。
□熊志(媒体人)
新闻推荐
麻辣锐评□李晓亮有个油漆广告,刷新服务,一键搞定。一个电话,焕然一新。自己购买商业刷新服务,肯定是有强烈换新需求...